作者:谢海惠  单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森田病区  发布时间:2025-08-22
134

当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思绪像脱缰的野马般停不下来时,你可能正在经历焦虑。偶尔的焦虑是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当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就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面对这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专业治疗,掌握科学的应对技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焦虑共处。

识别焦虑:给情绪“贴标签”

焦虑发作时,我们往往被身体的不适感和混乱的思绪淹没,比如手心出汗、莫名恐惧、坐立难安。此时,第一步是识别焦虑——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感到焦虑了,这是一种情绪反应,不是现实危险。”心理学研究发现,给情绪“贴标签”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抑制杏仁核的过度活跃(杏仁核是负责处理恐惧和焦虑的脑区)。具体可以这样做:1. 暂停正在做的事,观察身体反应:“我的心跳很快,肩膀很紧绷”;2.描述当下的想法:“我在担心接下来会出错”;3.接纳情绪的存在:“焦虑来了,没关系,我可以应对。”识别的过程能帮我们从“被焦虑控制”转变为“观察焦虑”,为后续应对争取空间。

 调节身体:打破“焦虑-生理反应”循环

1.腹式呼吸法

焦虑时人容易用胸部快速呼吸,导致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失衡,加剧头晕、心悸。腹式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缓解应激反应:(1) 找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一只手放在胸口,另一只手放在腹部;(2) 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胸口尽量不动);(3) 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巴缓慢呼气6秒,感受腹部收缩;(4) 重复5~10次,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节奏上。

2.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焦虑常伴随肌肉紧张,而放松肌肉能向大脑传递“安全”信号。每天花10分钟练习,能增强身体对紧张感的敏感度和控制力:(1) 从脚趾开始,先用力绷紧肌肉5~7秒,感受紧绷感;(2)突然放松肌肉10~15秒,体验松弛感;(3)依次向上放松脚掌、小腿、大腿……直到头部和面部,过程中专注于肌肉的“紧-松”对比。

3.感官着陆法

当焦虑引发强烈的失控感时,用感官锚定当下能快速回到现实:(1)说出5个能看到的物体(如“桌子、台灯、绿植”);(2) 触摸4个能感受到的东西(如“衣服的布料、冰凉的水杯”);(3) 听到3种声音(如“窗外的鸟叫、自己的呼吸声”);(4)闻到2种气味(如“咖啡香、肥皂味”);(5)尝到1种味道(如“嘴里的牙膏味”)。通过调动五感,将注意力从混乱的思绪拉回现实环境,缓解“活在未来担忧中”的焦虑。

长期管理:为心灵“筑防线”

1.规律作息,给身体“定锚”

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会降低大脑的情绪调节能力,让焦虑更易发作。尽量做到保证7~8小时睡眠;减少咖啡因(咖啡、奶茶)和酒精摄入;每天留30分钟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

2.设定“焦虑时间”

如果一天中频繁被焦虑想法打扰,可以每天固定15~20分钟作为“焦虑时间”:比如晚上7点到7点20分。当焦虑出现时,告诉自己现在不是焦虑时间,等晚上7点再好好想这件事。在“焦虑时间”内,集中思考担忧的问题并记录可能的解决办法。

3.寻求支持,不必独自硬扛

当焦虑感持续两周以上,影响睡眠、工作或人际关系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此外,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加入支持小组,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焦虑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软弱”的表现,它只是大脑的一种过度保护机制。应对焦虑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会理解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记住,改变需要时间,也许今天我们能在焦虑发作时多坚持1分钟的腹式呼吸,明天能勇敢迈出“焦虑阶梯”的第一步,这些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愿我们都能在与焦虑的相处中,逐渐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