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明文  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发布时间:2025-08-21
252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它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有年轻化的倾向。当家里有人患上大肠癌时,亲属们往往心怀担忧。很多人会问:大肠癌会不会遗传?其实,大肠癌的发生既与遗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将从遗传学角度,带你了解大肠癌的“家族密码”。

大肠癌和遗传有何关系

从整体人群来看,大多数大肠癌是散发性的,即主要由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诱发。然而,大约有5%–10%的大肠癌患者属于遗传性大肠癌,基因突变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意味着某些家族因为基因缺陷,使得子女天生就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大肠癌。值得注意的是,遗传性大肠癌往往发病年龄更早,甚至可能在40岁前就出现。

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有哪些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这种类型的遗传性大肠癌由APC基因突变引起。特点是青少年时期就会在大肠长出成百上千个息肉,如果不处理,几乎100%会发展为大肠癌。因此,高危人群往往需要在年轻时就开始肠镜监测,甚至考虑预防性手术。

2.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这种类型的遗传性大肠癌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等)突变导致。患者往往年轻时就罹患大肠癌,且常合并其他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等。与FAP不同,这类患者肠道息肉数量不多,但癌变速度更快。

3.其他罕见类型

例如MUTYH相关性息肉病(MAP),虽然少见,但同样提示了遗传因素在肠癌中的重要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如果符合以下情况,就需要引起警惕:

1.家族中有两位及以上近亲患大肠癌;

2.直系亲属中有人在50岁之前就被诊断为大肠癌;

3.同一家族中有多种消化系统或妇科恶性肿瘤;

4.本人曾被发现大量腺瘤性息肉。

这类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携带相关基因突变。

遗传风险是否等于“必然得癌”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携带遗传基因突变,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癌。它只代表“风险更高”。癌症的发生往往需要“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换句话说,基因突变提供了“土壤”,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则是“浇水施肥”,二者结合才可能推动癌变。因此,即便有家族史,也不必过分恐慌。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大大降低癌症发生的几率。

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

1.定期肠镜筛查

对于普通人群,建议从45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通常需要提前到40岁,甚至更早;

如果发现息肉,应及时切除并随访。

2.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

确认是否携带特定基因突变;

为家庭成员制定个性化筛查和预防方案。

3.健康生活方式

多吃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

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对高危家庭的建议

对于明确存在遗传性大肠癌的家族,医生通常会给出更积极的建议:

FAP患者可能在20岁前后就需要开始肠镜监测;

部分患者需考虑预防性切除结肠,以避免癌变;

Lynch综合征患者则需同时关注女性生殖系统和胃肠道肿瘤。

这类高危人群要学会“带病生存”,即通过科学管理,尽可能阻断癌症的发生。

总结

大肠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在部分患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遗传”无法选择,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筛查、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个体化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

所以,如果你的家族中有人患过大肠癌,不必讳疾忌医,更不要陷入恐慌。关键是认识风险,勇敢面对,合理应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大肠癌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