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种现代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针对患者身体内在的疾病因素进行处理,但手术这一治疗过程本身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而术前的有效准备与正确的手术室护理则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那么,你知道手术前该做哪些准备吗?医护人员又是怎样进行手术室护理的呢?
手术治疗前,准备工作不能少
1.术前沟通评估
在术前准备环节中,正确的沟通评估可以说是保障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效果的关键。一方面,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确认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既往手术经历等相关信息,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这样能够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则会引导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胸部X光等影像检查,这些则是明确患者手术风险以及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的关键措施。
2.生活习惯调整
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生活习惯调整不仅是降低患者手术风险的重要措施,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首先,患者应当在术前尽可能早地开始戒烟戒酒,这是因为吸烟会对患者的肺部功能造成干扰,而酒精则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其次,患者需要在手术之前保持一段时间的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的话还应当特别控制血糖;最后,在手术前8小时,患者还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吩咐坚持禁食禁水,同时还应当洗澡、卸妆并更换干净的衣物,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应当将手术部位的毛发提前剃净。
3.药物使用管理
有的患者因为自身疾病控制的需要而持续使用药物,但有的药物却可能影响患者的手术安全,因此患者还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使用的管理。其中,像是降压药、降糖药之类的长期服用的慢性疾病药物一般需要继续坚持使用,但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通常需要在手术前数天就开始停止使用,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患者在术后发生出血的问题;而像是保健品、非处方药以及中药则需要在手术前一周就停止使用,这样才能避免药物影响患者的手术安全。
4.心理与生理准备
除了上文提到的准备措施之外,患者还应当在医生的辅助下完成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准备。在心理方面的准备中,患者需要与医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加深对自身病情以及手术过程的了解,必要的时候还应当学习像是深呼吸、冥想之类的技巧来减轻焦虑;而在生理方面,患者则应当根据手术需要提前练习一些必要的技能,比如床上排便、深呼吸运动等,而且还应当在术前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及充足的睡眠保持体力。另外,女性患者还应当注意避免在月经期进行手术,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开始后,医护人员怎样护理患者?
1.手术期间的护理措施
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开始进行手术之前就对手术室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使手术室环境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同时对手术床进行一定的预热,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同时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而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手术室护士就需要协助医生为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固定与麻醉,确认麻醉生效之后才能配合医生开始手术。而在手术进行的同时,手术室护士不仅需要根据患者的麻醉措施来采取护理,更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并且在发生异常的时候及时告知医生。如果患者使用的麻醉方式并非全麻,那么手术室护士还应当注意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此帮助患者保持镇定。最后,手术室护士还应当严格按照手术管理标准对患者的输血、用药以及手术用品的消毒杀菌等进行检查确认,对手术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清点与记录。
2.手术结束后的护理措施
在医生完成对患者手术伤口的缝合之后,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直到患者被送回病房,并且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为止。在此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首先需要确定患者的意识状态,特别是全麻的患者需要等待其逐渐醒来,而那些醒转或没有因麻醉失去意识的患者则需要护士尝试进行一定的沟通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且根据患者的语言反馈判断有无其他异常。同时,手术室护士还应当对手术后的各种物品进行清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术后物品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最后,手术室护士还应当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确认并进行消毒,之后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确的姿态,才能将患者从手术室转移到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完成交接工作。
在人们前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手术室护理的进行可以有效地保障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而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因此,人们只有正确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术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才能更好地通过手术治疗摆脱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