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常因血栓、感染、狭窄等并发症面临中断风险。据统计,自体动静脉内瘘的1年通畅率不足7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高达2.8次/千导管日。攻克血管通路并发症,需从日常预防的“细节战”与科学处理的“精准战”双管齐下。
一、日常预防:细节决定成败
1. 穿刺操作:精准与规范是核心
穿刺是血管通路使用中最频繁的操作,也是并发症的主要诱因。预防需把握三大原则:
定位精准: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动脉点需距瘘口3cm以上,静脉点距动脉点5-8cm,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穿刺。某三甲医院通过“扣眼穿刺法”,将内瘘血栓发生率从12%降至3%。
角度与深度:穿刺针以30°角进针,避免刺破血管后壁。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提高成功率。
无菌操作:穿刺前需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8cm,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穿刺。某研究显示,严格无菌操作可使导管感染率下降。
2. 日常维护:患者自查与行为管理
患者需养成每日自查习惯:
触诊与听诊:用手指轻触内瘘处,感受连续、柔和的震颤;将耳朵贴近内瘘,倾听正常的血管杂音。若震颤减弱或杂音消失,可能提示狭窄或血栓形成。
皮肤观察:检查内瘘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肿胀、破溃,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
行为禁忌:避免在内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输液;睡眠时避免压迫内瘘;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提重物、抱小孩等剧烈活动。
3. 血压与凝血管理:平衡的艺术
血压控制:高血压会加速内瘘狭窄,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
抗凝药物使用:对于高凝状态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某案例中,患者因自行增加抗凝药剂量导致颅内出血,教训深刻。
二、并发症处理:科学策略是关键
1. 血栓形成:溶栓与取栓的“时间窗”
血栓是血管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处理需争分夺秒:
溶栓治疗:对于新发血栓,可采用尿激酶10万-2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注入导管腔内,30分钟后回抽溶解的纤维蛋白。某医院通过“尿激酶脉冲式溶栓法”,使导管通畅率提升。
机械取栓:若溶栓失败,需通过介入手术取栓。某研究显示,经皮血管腔内取栓术的即时通畅率可达90%。
预防复发:血栓形成后,需评估患者凝血功能,调整抗凝方案,并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2. 感染:抗生素与手术的“双重防线”
感染是血管通路的“隐形杀手”,处理需分阶段进行:
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用聚维酮碘湿敷,同时口服抗生素。
全身感染:若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需立即停用当前血管通路,并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某案例中,患者因未及时处理导管感染,导致败血症,经积极治疗才转危为安。
手术干预:对于严重感染,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拔除导管或重建血管通路。
3. 狭窄:介入与手术的“精准修复”
血管狭窄会导致透析血流量不足,处理需根据狭窄程度选择方案:
球囊扩张术:适用于轻度狭窄,通过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恢复血流。某研究显示,球囊扩张术的1年通畅率可达70%。
支架置入术:对于严重狭窄或反复扩张无效者,需置入金属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若介入治疗失败,需行血管重建手术,如内瘘缩窄术或旁路移植术。
三、创新技术:为血管通路保驾护航
1. 超声引导技术:通过超声实时显示血管位置和血流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某医院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后,内瘘血肿发生率下降。
2. 智能监测系统:可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内瘘震颤和血流,通过AI算法预警血栓形成。某试点项目中,该技术使患者再住院率下降。
3. 新型抗凝材料:研发肝素涂层导管和抗血栓敷料,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某研究显示,肝素涂层导管的使用可使导管堵塞率降低。
血管通路的维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从日常预防的细节入手,到科学处理并发症的策略,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合作,我们正逐步攻克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难题,为血液透析患者点亮更多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