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妍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137

送孩子上学时,若孩子频繁出现抱腿哭闹喊“不想上学”、校门口突发腹痛、头痛、睡前焦虑担心分离等情况,且持续超1个月影响正常生活,并非“任性胆小”,可能是儿童分离焦虑症。

儿童分离焦虑症常见于3~6岁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部分小学低年级孩子也会出现。从心理层面,此阶段孩子对家长(尤其主要照顾者)依赖强,视家长为“安全港湾”,分离时会因担心“家长不回来”“遇困难没人帮”产生焦虑,进而出现哭闹、抗拒分离,甚至腹痛、呕吐、失眠等身体不适,这些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孩子难以调节分离情绪的正常表现。

缓解孩子分离焦虑,关键不是“强硬推开”或“哄骗妥协”,而是用科学方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适应分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提前“预热”分离,给孩子适应的时间。不要突然让孩子面对分离,比如第一天送幼儿园就直接离开。可以提前1~2周,带孩子去幼儿园门口看看,或者参加幼儿园的体验课,让孩子熟悉新环境、新老师;在家时,也可以和孩子玩“分离游戏”,比如“妈妈去厨房煮3分钟粥,回来就陪你玩积木”,刚开始分离时间短、距离近,逐渐延长时间和距离,让孩子慢慢明白“分离是暂时的,家长一定会回来”。

其次,告别时“简单坚定”,不拖泥带水。送孩子上学时,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会不忍心,反复回头安慰,甚至跟着掉眼泪,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正确的做法是,提前和孩子约定好告别方式,比如“抱一下,说再见,妈妈下午4点准时来接你”,然后按照约定坚定离开,不犹豫、不回头。虽然孩子可能会哭闹,但家长的坚定会让孩子知道“分离是必须的,哭闹也没用”,慢慢就会适应;同时,一定要按时接孩子,兑现承诺,让孩子相信“家长说回来就一定会回来”,逐渐建立信任感。

再者,用“积极语言”引导,帮孩子看到分离的“好处”。不要对孩子说“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不听话,就把你留在幼儿园”这类负面语言,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可以换种方式,比如“幼儿园里有好多好玩的玩具,还有小朋友陪你一起搭积木,下午妈妈来接你时,你可以跟我讲讲今天玩了什么呀”;孩子放学回家后,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开心的事”,比如“有没有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老师教了什么新儿歌”,用积极的话题引导孩子关注分离时光里的快乐,减少对分离的恐惧。

另外,帮孩子准备“安抚物”,缓解陌生环境的不安。可以让孩子带一件熟悉的物品去幼儿园,比如平时睡觉抱的玩偶、妈妈的围巾,或者一张全家福照片。这些物品有孩子熟悉的气味和感觉,就像“小分身”,能让孩子在陌生环境里感受到安全感,减轻焦虑。不过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好,确保安抚物不会影响孩子正常活动。

最后,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情绪榜样”。有的家长自己就对分离有焦虑,比如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送孩子时表现得紧张、不舍,这些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害怕分离。家长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孩子能慢慢适应,送孩子时保持轻松的表情,用微笑和孩子告别,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相信我,我可以做到”。

需注意,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缓解需要时间,家长切勿急于求成。若孩子焦虑情绪持续超2个月,仍每天哭闹、拒绝进食或失眠,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以引导孩子更快走出焦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