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透析患者而言,透析管路是维系生命的 “生命线”,承担着血液进出体外完成净化的重要使命。然而,这条 “生命线” 却十分脆弱,一旦护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数据显示,透析管路相关感染可使患者住院风险增加 3 倍,死亡率上升 20% 。掌握科学的管路护理方法,做好安全守护,是每位透析患者和家属的必修课。以下五大要点,将为透析管路安全保驾护航。
一、严格无菌操作:阻断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透析管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侵入,而规范的无菌操作能从源头上阻断感染途径。无论是透析前连接管路,还是透析结束后封管,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佩戴口罩、帽子,操作前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消毒。
在进行管路连接和换药等操作时,要确保操作环境清洁,避免在人员走动频繁、灰尘较多的区域进行。使用的碘伏、酒精等消毒用品要保证在有效期内,消毒范围需覆盖穿刺点及其周围 5 - 10 厘米的皮肤,按照顺时针、逆时针交替的方式消毒至少两遍,等待皮肤自然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二、保持管路清洁干燥:消除细菌滋生温床
透析管路的清洁与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沾水。洗澡时可使用专用的防水敷料或保护套对管路进行防护,若不小心弄湿敷料,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更换。同时,要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防止衣物摩擦管路导致破损或移位,给细菌侵入创造机会。
定期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也十分重要。一旦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可能是过敏或感染的前兆,需及时就医处理。此外,透析管路的外露部分要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折叠,防止血液流动不畅形成血栓,影响透析效果。
三、规范透析操作:确保管路安全运行
透析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对保护管路至关重要。透析前,医护人员会仔细检查管路的完整性,确保无破损、无裂缝。在连接透析机和管路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避免空气进入管路形成气栓,或因连接不紧密导致血液渗漏。
透析过程中,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大幅度活动,防止管路受到牵拉、扭曲。同时,要密切关注透析机的各项参数,如血流量、静脉压等,若出现异常报警,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透析结束后,正确的封管操作能有效防止血液在管路内凝固形成血栓,通常采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封管液的剂量和浓度需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四、定期维护与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透析管路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透析管路和敷料。一般来说,临时透析导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4 周,长期透析导管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更换。每次透析时,医护人员会对管路进行全面检查,观察管路的通畅性、穿刺点的情况等。
患者自身也应养成定期自查的习惯,每天查看管路的固定情况、穿刺点皮肤状态等。若发现管路出现变硬、变色、渗液,或穿刺点有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要立即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五、加强健康管理:提升身体抗病能力
良好的身体状态是预防透析管路并发症的基础。透析患者应加强健康管理,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原则,控制水分和钾、磷等电解质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此外,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定期参加透析患者健康教育讲座,学习更多的管路护理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也能更好地守护透析管路安全。
透析管路的安全守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路清洁干燥、规范透析操作、定期维护与检查以及加强健康管理,这五大要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些要点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有效避免感染与并发症,让透析管路这条 “生命线” 畅通无阻,保障透析患者的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