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世喜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1
4435

基孔肯雅热名称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弯曲”,描述患者因关节剧痛身体蜷曲体态。它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未形成稳定疫源地,但广东、云南等地多次面临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传播风险。

认识基孔肯雅热及流行趋势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发,该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56℃环境30分钟失活,常规消毒剂或紫外线可杀灭。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其体内复制8-10天,此后终身具传播能力。截至2025年,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2025年1-6月,14个国家或地区报告约22万例病例和80例死亡病例。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化,该病正从热带加速向温带蔓延,2025年7月我国广东佛山新增病例4000余例。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者高热,持续1-7天,伴畏寒、头痛、肌肉疼痛。

关节痛:首发且显著特征,初始为单关节疼痛,24-48小时内扩散至多关节(如手腕、脚踝、膝关节),疼痛剧烈导致患者蜷缩身体,故得名“屈肢痛”。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分布于躯干、四肢,呈斑丘疹或弥漫性红斑,伴瘙痒,数天后消退。

2.高危人群、重症表现

高危人群: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孕妇感染后风险更高。

重症表现:少数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为颈部僵硬、畏光、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合并慢性病患者可能发展为肝脏损伤、心肌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需重症监护治疗。

基孔肯雅热的防治措施(家庭版)

1.防蚊灭蚊

清除积水:每周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水桶等),避免伊蚊幼虫孳生;水生植物每周换水并洗净根部;水缸、蓄水池需加盖密封。

物理隔离:安装纱窗纱门,确保门窗无破损;夜间睡眠使用蚊帐,尤其保护婴幼儿和体弱者。

科学驱蚊: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选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的驱蚊液,涂抹于暴露皮肤;室内可使用电蚊香或杀虫剂,但需注意通风安全。

2.减少蚊虫滋生地

垃圾密封处理:妥善处理垃圾,尤其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户外积水区域处理: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户外积水区域可投放灭蚊药物,减少蚊虫密度。

社区共治: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邻里互相监督提醒,共同维护无蚊环境。

3.早发现、早隔离

及时就医: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或皮疹等症状,且14天内有流行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隔离措施:患者需在有纱窗、蚊帐的室内休息,避免被蚊虫叮咬;隔离期通常为发病后5-7天,或直至退热。

对症治疗:以退热、止痛为主,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防增加出血风险;关节疼痛明显时可适当冷敷,避免剧烈运动;皮疹期间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4.特殊人群防护

孕妇与儿童:优先选择物理防护(如蚊帐、长袖衣裤),驱蚊剂需选择儿童专用产品,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

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蚊虫叮咬;出现症状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5.旅行防护

了解疫情动态: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前,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风险,准备驱蚊剂、防护衣物等物资。

旅行后监测:返乡后12天内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总之,基孔肯雅热的流行趋势显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蚊媒传播风险。公众需通过科学防护(防蚊、灭蚊、隔离)和及时就医,降低感染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