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先生  单位:射洪市中医院门诊部  发布时间:2025-08-21
157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对看似普通的脏腑,实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中枢。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言:"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可见脾胃功能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

脾胃的生理功能:人体的"营养加工厂"

中医的"脾"并非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涵盖消化、吸收、代谢等多系统功能的综合概念。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布至全身;胃主受纳,如同粮仓接纳食物,经腐熟后传化水谷。脾升胃降,一升一降间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与糟粕的排泄,这种动态平衡维持着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转。

脾还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能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胃则喜润恶燥,需要充足津液维持受纳腐熟功能。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化生气血"的重任,为五脏六腑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脾胃失调的现代诱因:生活方式病的隐形推手

当代人的脾胃问题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长期饮食不规律打破了"胃宜定时"的生理节律;贪食生冷寒凉食物直接损伤脾阳,导致"寒凝血滞";过量摄入辛辣油腻则使胃肠积热,出现"胃热炽盛";久坐少动导致脾气呆滞,运化功能减弱;长期精神紧张更是"思虑伤脾"的直接诱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常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多与中医"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证型相对应。

辨证施治:调理脾胃的三大法则

1.健脾益气法:适用于面色苍白、气短乏力、食后腹胀的脾气虚证。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可配伍山药、莲子等药食同源之品。日常可用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煮水代茶,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2.温中散寒法:针对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的脾胃虚寒证。经典方剂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能温运脾阳,驱散寒邪。食疗可选用生姜羊肉汤,或用花椒、胡椒煮水泡脚,温通经络。

3.疏肝和胃法:用于情绪抑郁、胃脘胀痛、嗳气反酸的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香附)是代表方剂,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玫瑰花、陈皮泡水饮用,可起到日常疏肝解郁的作用。

日常养护:脾胃调理三要点

1.食养:遵循"食有时、食有节"原则,早餐宜温热(如小米粥、山药粥),午餐要丰富(均衡搭配五谷、蔬菜、优质蛋白),晚餐需清淡(七分饱为宜)。《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粗细搭配更利脾胃运化。

2.动养:饭后散步15-30分钟,配合摩腹(顺时针摩肚脐周围5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通过上下拉伸躯干,能有效激发脾胃经气运行。

3.神养:《素问》提出"怒伤肝、思伤脾",保持情绪稳定对脾胃至关重要。每天练习5分钟腹式呼吸,或睡前静坐冥想,有助于调和脾胃气机。

四季脾胃养护要点

春季宜疏肝健脾,可食用春笋、菠菜配合陈皮理气;夏季需清热利湿,绿豆、荷叶、冬瓜能清暑养胃;秋季应润燥益胃,银耳百合粥可滋养胃阴;冬季当温补脾阳,萝卜炖牛腩是理想选择。顺应四时变化调理脾胃,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力。正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言:"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通过合理用药、科学食疗、生活调摄相结合的方式养护脾胃,不仅能改善消化功能,更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守护好我们的"后天之本",就是守护生命的能量源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