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重要功能就是泵血,将血液通过动脉管道输入到全身各个组织满足其血氧需求。虽然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是其是否健康对个体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显著影响。现阶段,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发病率明显提升,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心脏有正常的跳动频率,如果心跳频率或节律失常就意味着发生了心律失常。但心律失常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的患者并不能够完全理解,那么本文就介绍一下什么是心律失常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医学解释为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之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是经异常通道完成传导,可以理解为心脏活动的起源、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波动的频率、节律发生异常。简单来说,心律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的心脏会有规律的跳动,窦房结会发出电信号,心房和心室收到信号后维持正常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电信号产生错误或是传导发生错误,就是导致心律异常出现。心跳的频率正常值为60-100次/分,如果低于60次/分提示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提示心动过速,如果心跳不规则提示发生心房颤动,这些异常都意味着发生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主要症状
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为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先天获得主要是因为个体基因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后天获得则包括自然反应和疾病相关两种。自然反应导致的心律失常情况较为常见,例如愤怒、激动、运动时感觉心慌都属于正常的,同时深度睡眠时人体的心脏跳动也会明显变慢。疾病相关主要情况包括:心脏健康存在问题,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情况,均会导致心脏申路系统受损、电信号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同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人体酸碱失衡或矿物质水平异常、过量使用药物导致中毒时也会发生心律失常。此外,除心脏外其他器官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规律的心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卒中等疾病。心律失常发生后,早期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的心跳过速或心跳过缓、出冷汗、疲劳乏力、活动后气喘气促等,情况较为严重者会有头晕目眩眼前发黑或突然性晕厥,特别严重时还会发生心脏骤停。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全身供血受到影响,因此还会引发全身症状,例如视力模糊、肠胃不适、尿频尿多、呼吸费力、胸闷等情况。偶尔发生心率异常无明显不适症状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持续出现相关症状或是感觉不适感明显时,需要及时到心血管内科接受诊断和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前,需要明确疾病的根本诱发原因,例如是否存在甲状腺问题、心脏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等,方可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需要注意药物需要由专业医师了解病情后合理选择,切忌借鉴他人用药经验避免造成不良事件。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或是心脏结构异常患者,建议接受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法包括起搏器植人术、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的预防及自护方法
想要降低心律失常发病风险,最为可行的方法为改变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日常饮食尽量少油少盐,多食用新鲜果蔬特别是绿叶蔬菜,适量食用坚果。坚持进行运动,并注意监测运动心率确保在合理范围内。日常注意控制自身情绪,学会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逛街、听音乐、瑜伽、冥想等活动确保情绪稳定。日常用药尽量咨询医师,避免药物影响心脏健康。有家族史或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接受一次心电图检查,有心脏病病史者建议每6个月接受一次性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照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除了需要遵医嘱用药治疗外,日常需要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建议戒烟戒酒,不要熬夜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日常切忌暴饮暴食,注意合理饮食,减少钠、脂肪、热量摄人量,增加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不得饮用让人兴奋的饮料例如咖啡、浓茶等;注意调节生活和工作压力,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激情绪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疾病进展。
心律失常对大众的健康存在严重的影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接受治疗并加强自我健康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才能让我们的“发动机”恢复正常律动,保证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