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蓉  单位: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28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稳定期的管理与急性加重的预防同样重要。社区作为患者日常就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在长期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篇文章为您介绍慢阻肺社区长期管理的新模式,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

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您的专属呼吸守门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为每位慢阻肺患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病史、肺功能检查结果、用药情况、急性加重次数等信息,形成动态管理数据库。这份档案就像患者的“呼吸日记”,让医生能清晰掌握病情变化。

家庭医生作为健康档案的管理者,是患者稳定期管理的核心。他们会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开展康复教育,普及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患者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可随时联系家庭医生,避免因小问题拖延成大麻烦。这种“档案+医生”的模式,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持续、精准的健康管理。

稳定期治疗:坚持用药与吸入技术的必修课

慢阻肺的稳定期治疗需长期坚持,绝非“有症状才用药,无症状就停药”。规律用药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缓解气流受限,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具体用药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

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是保证药效的关键,也是患者容易忽视的环节。使用时需注意:先将装置摇匀,深呼气后含住吸嘴,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下给药按钮,吸气后屏气5-10秒,最后缓慢呼气。家庭医生会现场示范并指导患者反复练习,确保掌握正确方法。若吸入技术不当,药物无法有效到达肺部,再好的药也难以发挥作用。

肺康复训练:在家也能做的“呼吸力量”练习

除了药物治疗,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可在家中完成。

1.呼吸操:缩唇呼吸是基础动作,用鼻子吸气2秒,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每天练习3-4次,每次5-10分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气体交换。

2.耐力训练:根据体力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从每次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20-30分钟,每周3-5次,提升心肺耐力。

3.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如鸡蛋、瘦肉、牛奶)和维生素的摄入,避免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力量下降。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加重肺部负担,需维持合理体重。

这些训练简单易行,长期坚持能有效减轻气短症状,让患者更轻松地完成日常活动。

识别急性加重:如何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多由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发,表现为咳嗽次数增多、咳痰量增加且变浓(如黄色脓痰)、气短明显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征兆,患者需立即启动行动计划:增加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频率,若医生开具了急救药物需及时服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劳累;若症状在24-48小时内未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嘴唇发紫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及时处理急性加重可降低住院风险,减少肺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患者和家属应牢记这些征兆,定期与家庭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急性加重应对方案。

慢阻肺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的精准管理、规范用药与正确吸入技术的坚持、居家肺康复训练的落实,以及对急性加重的早期识别,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的呼吸之路更顺畅。社区始终与您同行,守护每一次平稳呼吸。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