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俊英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心血管科  发布时间:2025-08-20
36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突发性和致命性,让不少人谈之色变。但事实上,心梗并非毫无征兆,约80%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至数周会出现“求救信号”。可惜的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小毛病”而被忽视,最终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了解并警惕这些预警信号,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一、心梗来临前,身体会发出哪些“预警信号”?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在血管完全堵塞前,身体往往会通过各种不适发出警告,以下是最常见的信号:

1. 反复出现的胸痛或胸闷

这是最典型的预警信号,表现为:

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迫感、紧缩感、闷痛感,有时伴随“喘不上气”的窒息感。

疼痛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甚至颈部、下颌、背部,常被误认为“肩周炎”“牙疼”。

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后出现,休息几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这是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也是心梗的重要前兆)。

如果近期胸痛频率增加(比如以前每周1次,现在每天几次)、程度加重(疼得更厉害)、持续时间变长(超过15分钟),或休息时也发作,必须立即就医——这可能是血管堵塞加重的信号。

2. 不典型的“疼痛”或不适

并非所有心梗前兆都表现为明显胸痛,以下“非典型症状”更易被忽视,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

上腹部疼痛:像“胃病”一样的胀痛、烧灼感,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

咽部或下颌疼痛:喉咙发紧、下颌酸痛,尤其伴随胸闷时,需警惕心脏问题。

极度疲劳:即使没做重活,也感觉全身乏力、双腿沉重,休息后难以缓解。

莫名出汗: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出汗,尤其是冷汗,同时伴随心慌、气短。

3. 呼吸困难与异常心悸

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甚至平地走路都觉得“气不够用”,休息后也难恢复。

突然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感觉心跳“漏拍”或“乱跳”),伴随头晕、乏力。

这些症状提示心脏供血不足,泵血功能下降,是心肌缺血的重要信号。

二、哪些人是心梗的“高危人群”?

如果本身属于以下高危人群,出现上述信号时更需警惕,因为他们的血管病变进展可能更快: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绝经后)。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尤其是胆固醇升高)患者。

不良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饮食高油高盐,缺乏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家族史: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早发冠心病或心梗病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其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或有慢性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严重)。

三、出现预警信号,该如何正确应对?

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血管开通越及时,心肌坏死越少,后遗症也越轻。因此,出现可疑症状时,每一秒都很关键:

1. 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立刻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避免任何活动(包括走路、爬楼梯),减少心脏耗氧。

2. 及时用药,快速求助

若既往确诊冠心病,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每5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次),同时测量血压(避免低血压时用药)。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症状、发病时间、所在地址,不要自行打车或开车去医院——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和药物,能在途中开展抢救,且可提前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

3. 警惕“缓解期”的假象

有些患者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便以为“没事了”而拒绝就医,这是极其危险的。心梗前兆可能呈“阵发性”,症状消失不代表血管问题解决,反而可能是病情进展的“间歇期”,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血管完全堵塞。

四、如何预防心梗找上门?

心梗的核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形成斑块,逐渐狭窄甚至破裂),预防需从“减少斑块形成”和“稳定已形成的斑块”入手:

1. 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

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更低)。

糖尿病患者要管好血糖,避免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

高血脂患者重点降低“坏胆固醇”(LDL-C),高危人群建议控制在1.8mmol/L以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

2.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能显著降低风险;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健康饮食: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每天≥500克)、水果、全谷物、鱼类(每周2次深海鱼)。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久坐。

管理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3. 管理情绪与压力

长期焦虑、愤怒、熬夜等会导致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加速斑块进展。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4. 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脂检查;若有胸闷等症状,可进一步做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CT,评估血管情况。

五、记住:心梗可防可控,警惕是关键

心梗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多数情况下,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从血管内膜损伤到斑块形成,再到狭窄、破裂,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期间,身体会不断发出信号,高危人群更要学会“读懂”这些信号。

与其等到心梗发作时惊慌失措,不如主动做好预防:控制基础病、改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同时牢记“胸痛不缓解,立即打120”。对心血管健康多一分关注,就少一分心梗的风险。保护心脏,从识别“求救信号”开始,更从日常的每一个健康习惯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