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指南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指南
作者:戴田田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卫生院
431

糖尿病属于一种需进行终身管理的慢性病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会对病情的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产生直接影响,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4亿,然而血糖达标率仅有49.4%,这样的数据突出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迫切性,糖尿病管理类似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精力的“马拉松”赛事,并非短跑冲刺,其关键要点在于构建科学的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本文会对糖尿病自我护理的三大支柱——个性化饮食规划、合理运动处方以及精准血糖监测进行系统的介绍,以此协助患者把握疾病管理的主动权,达成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科学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的第一道防线

糖尿病饮食管理并非只是单纯的“不吃甜食”这么简单,而是要构建起个性化的营养平衡方案,碳水化合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低升糖指数”这一原则,优先挑选全谷物、豆类等粗粮,同时要避开精制糖以及过度加工的食品,蛋白质的摄入要做到适量且优质,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2g,主要以鱼、禽、蛋、豆制品为主。脂肪的控制需要格外留意,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如橄榄油、坚果等,进餐的顺序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建议先食用蔬菜,接着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化合物,这样的顺序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1~2mmol/L,采用“盘子法则”来分配食物:非淀粉类蔬菜占比二分之一,蛋白质占比四分之一,全谷物类占比四分之一。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而言,碳水化合物计数法非常关键,需要掌握常见食物的碳水含量,以此实现胰岛素剂量与食物摄入的精准匹配。

运动处方: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的天然疗法

规律运动是改善血糖控制的又一关键手段,不过要依据个体状况制定安全有效的方案,像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这类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以达到微微出汗但仍可对话为宜,抗阻训练同样不容忽视,每周进行2至3次,主要针对大肌群,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时机颇有讲究,最好选择在餐后1至2小时开始,这个时候血糖较高,不容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前后都要监测血糖,低于5.6mmol/L时应适当加餐,高于16.7mmol/L则需要暂缓运动并检查尿酮,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运动方案需要做出调整:视网膜病变者要避免剧烈震动和屏气动作,周围神经病变者选择水中运动以减少足部压力,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运动。

血糖监测与用药管理的精细化操作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起着如同“导航仪”般的关键作用,现代监测技术已从单纯的指尖血糖监测发展至持续葡萄糖监测(即CGM系统),传统血糖监测依据治疗方案来确定不同时间点的监测安排: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需进行4至7次监测,采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监测频次可适当减少,但每周至少要完成1天的完整血糖谱监测。血糖目标值应当依据个体情况来制定,一般空腹血糖需控制在4.4至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要低于10mmol/L,睡前血糖应处于5.6至7.8mmol/L,CGM系统可提供更为丰富的血糖波动信息,特别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以及黎明现象,用药管理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要清楚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最佳服用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胰岛素注射技术需要规范掌握,其中包含轮换注射部位、正确捏皮手法等方面,低血糖防治是极为关键的环节,要熟悉15克碳水化合物法则以及后续的处理措施,记录完整的血糖日志、饮食和运动情况,定期与医疗团队一同分析并调整方案。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