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入门知识

新生儿护理入门知识
作者:张艳梅   单位:威海市立医院
214

新生儿出生后的前28天为“新生儿期”,是从母体内环境适应外界生活的“关键过渡期”。此阶段宝宝身体机能未成熟,对外界环境敏感,需细致科学护理。然而,很多新手家长缺乏经验,面对宝宝需求常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所以,通过学习基础护理知识,您能更自信地迎接这一时期,更好地照顾宝宝。

新生儿3个“特殊信号”不是病,别慌

1.溢奶和吐奶不同:喂奶后嘴角少量流奶为溢奶(因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喂完竖抱拍嗝即可;若奶液呈喷射状,且宝宝哭闹,则需警惕。

2.胎便和异常便不同:出生24小时内排墨绿色、粘稠胎便正常,3~4天后渐成黄色糊状便;若24小时内未排便,要及时联系医生。

3.惊跳和缺钙不同:宝宝睡觉时手脚突然抖动是“惊跳反射”(对外界环境不适应),用包被轻裹身体(注意别太紧,要留出腿部活动空间)可以缓解。该反射通常在3~4个月后会自然消失。

两种喂养方式操作指南:轻松识别吃饱信号

1.母乳喂养

(1)正确含乳姿势(三步到位):妈妈坐或躺,让宝宝身体贴近,头肩一线;用手托乳房,乳头对准宝宝鼻尖引其张嘴;让宝宝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否则易致妈妈乳头皲裂、宝宝吸入空气。

(2)判断宝宝吃饱的三个信号:宝宝主动松开乳头,表情放松、不哭闹;每天换6~8片淡黄色湿尿布;出生1周后,宝宝体重每天增长15~30g,可每周固定时间、穿同样衣物称重。

2.配方奶喂养

(1)冲调三步骤:先加37℃~40℃温水;接着用奶粉自带勺舀一平勺,一勺奶粉配30ml水,轻摇奶瓶至奶粉溶解;喂奶前滴2~3滴奶液在手腕内侧试温,勿用嘴尝。

(2)喂养后要拍嗝。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喂完后竖抱宝宝,让其头靠家长肩膀,一手托屁股,另一只手握成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其背部,直至宝宝打嗝(一般1~5分钟),以预防吐奶。

皮肤护理:清洁防护一步走

1.日常洗澡

(1)准备物品:新生儿专用无香料、无皂基沐浴露、润肤乳、柔软毛巾、干净衣物、尿布。

(2)水温控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应控制在38℃~40℃,水深以没过宝宝腰部为宜。

(3)洗澡步骤:先洗上半身,手托宝宝头颈,拇指和食指护耳,用湿毛巾依次擦眼、口鼻、脸颊,再洗脖子、腋窝;接着洗下半身,解开尿布,清洗腹股沟、大腿内侧褶皱处;洗完用毛巾轻拍干,马上涂润肤乳。

2.特殊皮肤问题

(1)生理性黄疸:出生2~3天出现,脸和身体发黄,4~6天最明显,7~10天消退。多喂奶(每天8~12次)、多排便助胆红素排出。若黄疸超过2周(足月儿)、颜色加深或宝宝拒奶,应及时就医。

(2)尿布疹:关键是勤换尿布,每次换时用温水洗臀部、拍干后涂含氧化锌护臀膏。若出现红屁股,可每天让臀部暴露在空气中1~2次(每次10分钟),严重时应遵医嘱涂药。

(3)新生儿痤疮:这是指宝宝出生1~2周后脸上起的小红疙瘩,由母体激素残留所致。每天用温水擦脸即可,通常1~2个月会自行消退,切勿用手挤。

脐带护理:细心照护要耐心

1.准备工具:医用碘伏、无菌棉签(勿用酒精,刺激性强)。

2.消毒步骤:先轻轻提起脐带残端(勿用力扯)暴露根部;接着用蘸碘伏的棉签从根部顺时针擦拭一圈(确保根部及周围皮肤擦到),换根棉签再擦一遍;最后让脐带自然晾干后再穿尿布(应将尿布上缘向下翻折,避免盖住脐带以防摩擦)。

3.异常就医:若脐带周围红肿、流黄脓、有臭味,或宝宝发热、哭闹,需立即就医。

睡眠护理安全要点:别踩误区

1.睡姿:宝宝应采取仰卧睡姿,不要趴着睡,也不宜长期侧卧;无需用枕头,若怕吐奶,可将床垫上缘垫高15°。

2.睡眠环境:室温保持22℃~25℃,湿度50%~60%;婴儿床上只应放置床垫和贴合的床单,切勿放置枕头、玩具、毛毯等柔软物品;白天保持正常光线,夜间开小夜灯(方便喂奶,光线勿过亮)。

3.哄睡技巧:可轻摇宝宝,或用白噪音机(模拟子宫声音)助眠。

总之,新生儿护理无“绝对标准”,家长无需追求“完美操作”,多观察宝宝习惯,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宝宝的节奏。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不要查找偏方,直接咨询儿科医生会更安全。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