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很多人会下意识将其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画等号。然而,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慢阻肺并非老烟民的“专属病”,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生物燃料烟雾等环境因素的人群,甚至非吸烟的年轻人,也可能患病。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肺功能往往已受损严重。因此,打破认知误区、识别早期症状,是预防和控制慢阻肺的关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吸烟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不接触二手烟者高出30%以上;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组织;从事煤矿、建筑、纺织等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若防护不当,也会增加慢阻肺发病概率;此外,长期使用柴火、煤炭等生物燃料烹饪、取暖,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颗粒,同样可能诱发慢阻肺。甚至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即使无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暴露史,也可能患上慢阻肺。这意味着,无论年龄、是否吸烟,都需要关注肺部健康,警惕慢阻肺的发生。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具有“不典型、易混淆”的特点,常被误认为是“感冒后遗症”“老慢支”或“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慢性咳嗽,多为晨起或夜间阵发性咳嗽,初期可能仅为偶尔咳嗽,随病情进展逐渐频繁,咳出的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变为黄色脓痰。其次是咳痰增多,患者会明显感觉痰液分泌量增加,早晨起床后咳痰尤为明显,需要反复咳嗽才能将痰液咳出。
活动后气短是慢阻肺早期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初期表现为爬楼梯、快走、搬运重物等体力活动时出现气短、呼吸急促,休息后可缓解,因此常被忽视。随着肺功能下降,气短症状会逐渐加重,后期即使在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甚至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此外,部分患者早期还可能出现胸闷、胸部紧缩感,尤其在活动后或情绪波动时明显,以及容易疲劳、耐力下降等全身症状,这些表现往往与其他慢性疾病相似,需仔细鉴别。
当出现上述疑似症状时,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是确诊慢阻肺的“金标准”。肺功能检查中的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是诊断慢阻肺的核心指标,若该数值<70%,结合临床症状和暴露史,即可诊断为慢阻肺。建议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者、职业暴露者、长期接触生物燃料者),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查;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肺功能筛查,做到早诊断、早干预。
预防和控制慢阻肺,需从规避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入手。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的措施,包括避免主动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在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职业暴露人群需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防毒口罩,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家庭中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生物燃料,改善厨房通风条件。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治疗以吸入药物为主,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需长期规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缩唇呼吸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功能。此外,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避免感染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