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慢性病管理 为自己的健康“存钱”

做好慢性病管理 为自己的健康“存钱”
作者:李定列   单位:东莞市清溪医院药剂科
219

慢性病如同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敌人”,需要长期管理才能控制病情。以哮喘和冠心病为例,这两种疾病虽症状不同,但管理核心相似:规范用药、科学监测、医患配合。作为临床药师,我常遇到患者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危及生命。

用药依从性:慢性病管理的“生命线”

用药依从性,简单说就是“按时、按量、按疗程”吃药。但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中仅约50%能坚持规律用药,许多人因“症状缓解就停药”“担心副作用自行减量”或“漏服后加倍补药”等行为,让治疗功亏一篑。

1.哮喘:擅自停药=给“炎症”开绿灯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即使无症状时,炎症仍可能悄悄进展。控制类药物(如吸入激素)需长期使用,若因“没咳嗽就停药”,炎症会反复发作,导致气道重塑(类似“疤痕增生”),最终引发肺功能不可逆下降。

案例:一位40岁哮喘患者,因夏季症状减轻自行停药,秋季突发严重喘息,送医时已出现呼吸衰竭。根源正是长期炎症未控制,气道高反应性加剧。

药师建议:哮喘控制药需每日规律使用,即使无症状也不可停;急救药(如沙丁胺醇)仅用于突发喘息,频繁使用需警惕病情加重;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是否调整方案。

2.冠心病:漏服抗血小板药=埋下“血栓炸弹”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堵塞血管。若漏服或停药,血小板会迅速恢复活性,形成血栓的风险激增。

案例:一位65岁冠心病患者,因忘记服用阿司匹林,3天后突发心梗。研究显示,停药1-2天,血栓风险即可上升30%。

药师建议:抗血小板药需终身服用(除非医生明确停药);若漏服一次,无需补服,按原计划下次服用即可(避免药物过量);联合用药时(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

定时监测:让治疗“有的放矢”

慢性病管理如同“走钢丝”,需通过监测及时调整平衡。许多患者认为“吃药=万事大吉”,却忽视监测的重要性,导致药物剂量不当、副作用未及时发现等问题。

1.哮喘:用“峰流速仪”给肺功能“打分”

哮喘患者需定期监测峰流速(PEF),这是一种简单、无创的肺功能指标,可反映气道通畅程度。通过每日早晚记录PEF值,绘制“哮喘日记”,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控制情况。

如何操作:清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用峰流速仪吹气3次,取最高值记录;若PEF值下降至个人最佳值的80%以下,提示气道痉挛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案例:一位12岁哮喘儿童,通过坚持记录PEF,家长发现其值在运动后明显下降,及时联系医生增加了控制药剂量,避免了急性发作。

2.冠心病:血脂、血压、心率“三管齐下”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控制血脂、血压、心率,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血栓。监测指标包括: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通常<1.8mmol/L(需根据风险分层调整);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更严格);

静息心率:55-60次/分为佳(过速会增加心脏负担)。

药师建议:家庭备电子血压计、心率手环,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血脂需每3-6个月抽血化验,根据结果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若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不可突然停药,否则可能引发“反跳性心绞痛”。

医患配合:打破“信息差”是关键

慢性病管理是场“持久战”,患者需主动学习疾病知识,与医生、药师建立信任关系。常见误区包括:

误区1:“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

真相:慢性病药物经严格临床试验,副作用发生率低。医生会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方案。擅自停药的风险远高于药物副作用。

误区2:“别人用这种药效果好,我也试试”

真相:哮喘和冠心病分多种亚型(如哮喘分运动型、过敏型),用药需“量体裁衣”。例如,部分冠心病患者需联合使用降压药、降糖药,随意换药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误区3:“吃药后症状消失,说明病好了”

真相:慢性病无法根治,药物作用是“控制”而非“治愈”。症状缓解是治疗有效的信号,但停药会前功尽弃。

结语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慢性病管理没有捷径,唯有规律用药、科学监测、定期复诊。哮喘和冠心病患者需记住:每一次按时服药、每一次认真监测,都是在为健康“存钱”;而每一次疏忽大意,都可能让疾病“反扑”。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