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对盐、选对药 血压管理没那么难

吃对盐、选对药 血压管理没那么难
作者:邓玲   单位:中江县龙台中心卫生院 内科
456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亿,这个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 的慢性病,正以隐匿的方式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少患者确诊后陷入 “血压难控” 的焦虑,其实只要抓住 “科学控盐” 和 “规范用药” 两大核心,血压管理就能从 “难题” 变 “常规”。

吃对盐:从 “限盐” 到 “控钠”,揪出隐形风险

盐中的钠离子是血压升高的关键诱因——当体内钠离子超标时,会引发水钠潴留,就像给血管 “加压”,导致血压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 克(约一啤酒瓶盖的量),但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达 9.3 克,远超安全标准,高血压患者的控盐需求更迫切。

很多人误以为 “控盐 = 炒菜少放盐”,却忽视了加工食品中的 “隐形盐”。比如100克咸菜含钠约2000毫克(相当于5克盐),1瓶酱油(约500毫升)含钠量可超10克,甚至甜味食品也藏“盐”——1块蛋糕的钠含量可能达150毫克。建议患者养成 “看标签选食品” 的习惯:优先选择钠含量≤120 毫克 / 100 克的低钠产品,购买酱料时选 “低盐款”,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 “少盐”。

在家烹饪时,可改用 “分步控盐法”:起锅前再放盐,让盐附着在食材表面,用少量盐就能达到调味效果;同时用天然调料替代部分盐,比如用番茄、洋葱提鲜,用花椒、八角增香,既能减少钠摄入,又能避免口味寡淡。此外,建议全家一起控盐,儿童时期养成清淡口味,能降低成年后患高血压的风险。

选对药:拒绝 “跟风用药”,坚持个体化方案

临床中,不少患者存在用药误区:有人因担心副作用拒绝服药,有人看到他人用药有效就自行模仿,这些行为都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梗、中风等并发症风险。高血压用药的核心原则是 “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专属方案。

目前临床常用的 5 类降压药,适用人群各有侧重: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适合老年高血压、合并水肿的患者,但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禁用;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降压效果强且稳定,适合合并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的患者,部分人用药后可能出现脚踝水肿,可通过调整剂量缓解;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能保护肾脏,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约10%-20%的人会出现干咳,若无法耐受可换用其他类型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作用与 ACEI 类似,干咳副作用更少,适合对 ACEI 不耐受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适合合并心绞痛、心动过速的患者,哮喘、严重心动过缓患者慎用。

用药时还需牢记3个关键点:一是“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血压骤降引发头晕、乏力;二是“首选长效药”,如每日1次的缓释或控释制剂,能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对血管的损伤;三是“定期监测+遵医嘱调整”,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如晨起后、服药前),若血压持续达标且无不适,不随意换药或停药;若出现血压异常或副作用,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血压管理:“控盐 + 用药” 双管齐下,回归正常生活

高血压管理不是 “单一作战”,而是 “综合调理”—— 控盐是基础,能减少血压升高的 “诱因”;用药是保障,能持续稳定血压水平。此外,结合规律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戒烟限酒等习惯,能进一步提升血压控制效果。

很多患者担心 “一辈子吃药会有副作用”,其实规范用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血压长期稳定控制,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让患者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记住: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科学管理,“平稳降压” 并不难。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