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肾病 中西医结合的双重优势

防治肾病 中西医结合的双重优势
作者:刘娟   单位:仁寿县中医医院
94

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净化工厂”,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维系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然而,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我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达10.8%,且早期症状隐匿,超过50%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面对这一“沉默的杀手”,单纯依靠中医或西医的单一防治模式往往存在局限,而中西医“联手”则如同解锁了肾病防治的“双重密码”,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更精准的守护。

认知肾病:中西医的“殊途同归”中西医对肾病认知虽理论不同,但均指向“肾脏功能损伤”核心。西医认为肾病与遗传、高血压等相关,借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精准评估损伤、明确分型,能快速判断病情危急程度,为急性期干预争取时间。

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认为肾病根源是“肾气虚损”,与脾肺失调相关。《黄帝内经》提到肾“主蛰藏精、调水液”,外邪侵袭、情志失调等会致肾精亏虚等,引发“水肿”“尿浊”,与西医蛋白尿等表现高度契合。

防治肾病: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急性期:西医“救急”,中医“辅助”当肾病进入急性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并发严重水肿、电解质紊乱,或慢性肾病急性加重出现少尿、无尿时,西医的优势尤为突出。通过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反应、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快速清除体内毒素,能迅速控制病情进展,挽救肾功能。

此时,中医并非“缺席”,而是通过辨证施治发挥辅助作用。例如,对于激素治疗后出现的“阴虚火旺”症状(如口干、潮热、失眠),中医可采用“滋阴降火”方剂(如知柏地黄丸)缓解副作用;对于透析患者常见的“气血亏虚”问题,可通过黄芪、当归等中药补气养血,改善乏力、贫血等症状,提高患者耐受性。

慢性期:中医“调理”,西医“监测”慢性肾病治疗核心是延缓肾功能下降、预防高血压等并发症。此阶段中医“整体调理”更具优势,认为病因为“脾肾两虚、湿浊内阻”,需“健脾益肾、祛湿降浊”。“脾肾气虚”者用“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改善机能,“湿浊瘀阻”者以“温胆汤”合“丹参饮”促毒素排出。

西医“动态监测”不可少,定期查血压、血肌酐等指标,依血压调降压药(如ACEI/ARB类),根据贫血情况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肾功能下降速度减缓30%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5%。

日常护肾:中西医“共识”与“细节”饮食:中西医的“共同底线”中西医均强调“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西医认为,高盐饮食会增加血压,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小于5克;过量蛋白质会产生更多代谢废物(如尿素氮),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需控制在0.8~1.0克/公斤体重/天。

中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辨证饮食”建议:如“肾阳虚”患者(怕冷、手脚冰凉)可适当食用羊肉、韭菜等温性食物;“肾阴虚”患者(口干、易上火)应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多吃银耳、枸杞等滋阴食材。

生活方式:中西医的“协同建议”西医建议: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肾血管,酒精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间接影响肾脏),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肾脏修复),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肾脏压力)。

中医则强调“顺应自然”:如冬季“藏精”,避免过度劳累(“久劳伤肾”);保持情绪稳定(“怒伤肝、思伤脾,最终累及肾”),通过冥想、八段锦等调节情志,减少“情志伤肾”。

结语肾病防治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西医的精准诊断与急性期干预,中医的整体调理与慢性期养护,如同两把钥匙,共同解锁肾病防治的“双重密码”。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应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价值:患病后积极配合“联手”治疗,日常中遵循中西医护肾共识,才能让肾脏这一“生命之泉”长流不息。未来,随着中西医融合的不断深入,必将有更多创新疗法问世,为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