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前为何要抽血

骨科手术前为何要抽血
作者:林海珍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中医医院
77

李阿姨明天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护士拿来五六个采血管准备抽血。她看着这些管子忍不住问:"我只是换关节,为什么要抽这么多血?" 作为骨科护士,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术前抽血背后的“安全密钥”。

第一道安全锁:凝血功能检测(守护止血防线)

1.目的:确保患者的身体能及时止血,预防术中、术后大出血。

2.关键指标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里的止血“高手”。血小板异常,止血能力就会大打折扣。骨科手术创面通常较大,足够的血小板是止血基础。

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数值异常延长提示出血风险增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延长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使用了抗凝药物。

骨科特别提示:骨科手术如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等操作复杂、创面大、时间长,对凝血功能要求更高。术前准确评估能帮助医生预判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抗凝药或提前准备止血药物、血液制品。

第二道安全锁:血常规(揪出潜在隐患)

1.目的:评估身体基础状态,筛查有无感染或炎症。

2.关键指标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反映身体携氧能力。贫血患者影响伤口愈合和恢复。骨科手术后有一定失血,术前了解贫血程度,协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术前纠正或调整手术方案。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轻微感染如呼吸道或皮肤破溃,在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发严重感染。

C反应蛋白和血沉:体内炎症的“信号灯”。炎症信号灯升高提示急慢性炎症反应。骨科手术涉及植入物,若带入细菌,易致难治感染灶。

骨科特别提示:骨科手术最怕感染!人工关节或内固定物感染后后果严重,需多次手术,且治疗周期长、花费高,并影响功能恢复。术前筛查感染指标是关键预防措施。

第三道安全锁:生化全套(评估脏器功能)

1.目的:了解主要脏器功能及电解质、血糖平衡状况。

2.关键指标

肝肾功能:麻醉药物及抗生素需经肝脏代谢。若ALT升高、胆红素异常,提示肝功能受损,医生会调整麻醉药物剂量以防中毒。肌酐、尿素氮升高表示肾功能下降,术中需控制输液量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电解质:电解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脏跳动。严重失衡可致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创伤患者或老人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血糖:高血糖抑制免疫功能,伤口难愈合,感染风险激增。

骨科特别提示:骨科手术患者中老年比例高,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生化检查是评估患者能否安全耐受手术的指标,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手术方案和用药。

第四道安全锁:血型与交叉配血(为生命备好“保险库”)

1.目的:确定血型为患者可能需要的输血做好准备。

2.关键步骤

血型鉴定:明确血型,是输血安全的前提。

交叉配血试验:将患者与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匹配试验,确保输注的血液不会引起严重的溶血反应。这必须术前完成。

骨科特别提示:骨科手术术中、术后出血量可能很大。备好“安全血”是救命的关键。

第五道安全锁:传染病筛查(保护医护与公共安全)

1.目的: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2.重要意义

保护其他患者:筛查防止共用器械或血液制品交叉感染。  

保护医护人员:了解患者传染病状况,及时防范锐器伤暴露风险。  

保护患者自身:及时发现未知感染,利于术后治疗和长期健康管理。

骨科特别提示:骨科手术力度大、器械尖锐,规范传染病筛查是对所有相关人员负责任的表现。

结语

术前抽血是用科学数据排除风险,让手术更安全、更精准。每一份血液报告背后,都是医患共同守护生命的努力。积极配合检查,是对自己生命负责。愿每一台手术都因充分的准备而顺利,愿每一位患者都因严谨的医疗而平安。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