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瘘

如何护理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瘘
作者:徐琳娟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
57

动静脉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它通过手术把动脉和静脉直接吻合,形成能经受反复穿刺的血管通路,保证透析时血液能顺利引出和回输。瘘管是否通畅、功能好不好,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科学护理很重要。下面将从日常保护、观察监测、穿刺后护理、功能维护及常见问题处理等方面,讲讲动静脉瘘的护理要点。

日常保护:避免损伤,降低风险

动静脉瘘所在的手臂,也就是“瘘管侧手臂”,需特别保护,核心原则是不压迫(不能在瘘管侧手臂做静脉穿刺、输液、抽血或测血压,这些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或血管变窄)、不损伤(洗澡或做家务时,应保护好瘘管部位,别用力揉搓、碰撞。皮肤有破损要及时消毒,防止感染。冬天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因寒冷收缩影响通畅)、不负重(日常别让瘘管侧手臂提重物,建议不超过1公斤。也别穿紧身衣袖,别戴手表、手镯等饰品,防止血管受压影响血流)。

每日观察:掌握“听、看、摸”三步

患者和家属应每天固定时间检查瘘管,用“听、看、摸”判断瘘管是否通畅,建议早晚各查一次,发现异常马上联系医护人员。

1.听:用听诊器,或者直接把耳朵贴在瘘管吻合口附近。能听到清晰的“呼呼”样杂音,也就是“血管杂音”,说明血流通畅。杂音减弱、变细或消失,可能提示血管变窄或有血栓。

2.看:观察瘘管部位皮肤有没有红肿、渗液、破损,手臂有没有肿胀、淤青或皮肤变紫,这提示血流不畅。还要留意吻合口处有没有隆起的“瘤状”包块,也就是假性动脉瘤。包块增大或伴随疼痛,要及时就医。

3.摸:用手指轻触瘘管吻合口,能感觉到明显的“震颤感”,类似手机震动,且震颤范围均匀,说明瘘管通畅。震颤减弱、消失或只在某一点有,可能存在堵塞风险。

穿刺后护理:做好止血和防护

透析后对瘘管穿刺点正确护理,能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1.止血方法:透析结束拔针后,用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穿刺点。按压位置在穿刺点近心端0.5~1厘米处,避开血管吻合口。力度要不出血且能摸到震颤,别过度用力压迫导致血流中断。按压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老年人或凝血功能差的延长到25~30分钟,期间别揉搓穿刺点。

2.后续护理:止血后,穿刺点贴无菌敷料保护,24小时内保持干燥,别沾水。穿刺点有少量渗血,换无菌纱布继续轻压5~10分钟。当天别让穿刺侧手臂过度活动,防止再次出血。

3.异常处理:穿刺点持续出血,按压30分钟还止不住,或者出现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感染,要马上就医。

功能维护:促进血流,预防堵塞

除日常保护外,适当做“瘘管锻炼”,能增强血管弹性,延长瘘管使用时间。

1.术后早期锻炼:动静脉瘘手术后4~6周,具体时间听医生安排,可进行“握球训练”。手握橡皮球或握力器,慢慢捏紧再放松,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促进血管扩张和血流循环,帮助瘘管“成熟”。

2.日常促进血流:非透析日可适当活动瘘管侧手臂,比如慢慢屈伸肘关节、旋转手腕,但别剧烈运动。也可把手臂抬高到和心脏平齐,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减轻手臂肿胀,改善血流。

常见问题与应急处理

1.血栓堵塞:突然发现瘘管杂音、震颤消失,手臂发凉、疼痛,可能是血栓堵塞。要马上去医院,通常6小时内是溶栓或取栓的最佳时间,拖延会导致瘘管功能丧失。

2.感染:瘘管部位皮肤红肿、疼痛、发热,或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就医,按医生要求用抗生素,别自己涂药膏,避免感染扩散。

3.手臂肿胀:透析后或日常瘘管侧手臂轻微肿胀,抬高手臂,高于心脏,可缓解。肿胀明显且伴随疼痛,可能是静脉回流受阻,要排查是否有血管变窄。

动静脉瘘的护理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记住“保护为主、勤观察、早处理”的原则,让这根“生命通道”保持通畅,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保障。同时,定期(每3~6个月)到医院做瘘管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血管变窄等潜在问题,延长瘘管使用时间。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