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输血有哪些流程 护士详解安全用血保障

手术中输血有哪些流程 护士详解安全用血保障
作者:岑玉妹   单位: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
27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规模的扩大,术中输血已成为许多大中型手术不可或缺的支持手段。输血不仅能补充失血引起的容量不足,还能维持组织氧供,防止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然而,输血作为特殊治疗措施,其安全性管理尤为重要。血型配型错误、血液污染、输血反应识别延迟等风险均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中输血护理流程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至关重要。手术室护士作为输血管理链条的直接执行者,负责输血全程的核对、监测与异常处理,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关键力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手术紧急性、团队沟通不畅、流程设计欠合理等因素,输血护理仍存在衔接不紧密、监测不足、应急响应迟缓等问题,影响输血效果与患者安全。

手术中输血有哪些流程?

术中输血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供血者的筛选和采血。在医疗领域,对供血者的筛选相当严格,不仅需要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匹配,以避免免疫反应;同时还要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医学评估,包括身体检查、病史询问和实验室测试,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且不会传播疾病。

其次是血液处理与受血者准备。血液处理通常包括血液采集和血液分离两个步骤:血液采集是通过静脉穿刺从合格供血者身上采集血液;采集后的血液会经历一系列处理步骤,分离出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不同成分。受血者的准备同样重要:首先需经医生评估病情及输血原因,确定输血的合适时间和数量;然后由受血者或其法定代表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再次是输血实施过程。输血时需通过输血管道将血液或其成分缓慢输送到受血者体内,医务人员会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呼吸等。输血速率是关键关注指标,需根据受血者的病情和需求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除此之外,输血过程中还需做好不良反应的应对处理。若发生过敏反应、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医务人员会立即采取措施,如停止输血或给予药物治疗。输血完成后,医生需评估输血效果,并记录相关数据和检查结果。

如何保障安全用血?

1.基于患者条件的选择

对于身体状况良好、预计手术出血量较大且有足够时间准备的患者,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尤其是有输血过敏史、因宗教信仰拒绝异体血的患者。而对于贫血、感染、心功能不全等无法采集自身血液的患者,应选择异体输血,并加强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耐受能力调整输血方式,例如儿童自体输血的采血体积和频率需严格控制。

2.结合手术类型的决策

择期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心脏手术)适合采用术前预存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异体血使用。急诊手术若条件允许,应立即启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快速补充失血。微创手术因出血量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若需输血,异体输血可能更便捷。对于恶性肿瘤手术,需谨慎评估自体血回收的可行性,避免肿瘤细胞污染回输血液。

3.考虑医疗资源与技术条件

自体输血对医疗机构的设备和技术有一定要求,需配备血液回收机、储存设备及专业操作人员。基层医院若不具备条件,应优先保障异体输血的规范使用。在血源紧张地区,应积极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减少对异体血的依赖;而在血源充足且检测技术先进的地区,可根据患者意愿和临床需求灵活选择,但仍需重视异体输血的风险防控。

输血治疗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补充失血、维持血液凝固功能、提高血容量和供氧能力等方式,输血治疗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在手术过程中,输血治疗能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止休克等并发症发生,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还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然而,我们必须谨慎使用输血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综上所述,合理、规范地应用输血治疗,对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