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疾病现状已与人们的传统认知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也要顺应这些变化,通过了解相关知识提升认知,从而做到更好、更全面的防控。以下将围绕艾滋病发病人群新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分析。
青年、老年感染率激增
2024年的相关数据显示,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感染者不断增加,并且大学生群体的占比显著上升,这意味着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艾滋病的新重灾区。分析其感染原因发现,同性性传播已成为主因,各种社交软件的便利性加剧了高危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一些人会误将外表健康等同于无病毒,过度依赖相关预防药物反而会忽视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并且学校中系统性性教育的缺失也让这一群体缺乏应有的防护知识。
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感染者占比已从2011年的22%飙升至44%,其中男性老年感染者是女性感染者的3倍,且多数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其原因首先与无避孕需求的误区有关,即认为绝经后无需使用安全套,从而忽视病毒传播风险;另一原因与心理有关,丧偶或独居的老人容易通过非正规性服务满足需求。
传播模式的变化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汇总分析发现,性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疾病的隐匿性增强,使疾病的发现与防控难度进一步提升。在所有传播方式中,性传播占比可达到97%,其中异性传播占比73%左右,同性传播占比25%左右,血液传播占比最少。由于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10年,约有30%的感染者对此并不知情,从而成为移动的传染源。在青年感染者中,超过60%的病人在确诊时已进入艾滋病期。
高危信号的识别
基于高危人群的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特点,对艾滋病高危信号的识别变得尤为重要。如果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以下七种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一是长期低热,体温在37.5~38.5摄氏度,持续1~2周,且能排除感冒等常见因素;二是体重骤降,在三个月内,无节食也未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体重无故下降超过10%;三是淋巴结肿大,腋窝、颈部、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出现硬肿,且超过1个月不能缓解;四是反复皮疹及溃疡,身体躯干、面部等处出现大片红疹,或长期口腔溃疡迁延不愈;五是慢性腹泻,每天排三次以上水样便,且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六是机会性感染,例如频繁发生肺炎、带状疱疹反复发作等;七是乏力及认知衰退,日常的疲惫无法通过睡眠缓解,同时记忆力显著下降。上述症状如果单独出现,并不能直接断定为艾滋病,但如果组合出现,并且本人有明确的高危行为史,就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排查。
社会因素剖析
分析这些艾滋病新变化的形成原因,可以发现其与三大社会矛盾相关。首先是性教育的断层,中小学往往回避性教育,而大学的相关课程也流于形式,导致青少年仅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片面的知识。其次是特殊地区的“毒、艾”交织问题,例如在四川凉山州,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高达6%,已成为非洲以外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此外,由于贫困因素影响,美沙酮等治疗的费用让许多患者无力承担,使其不得不放弃治疗。最后,对疾病的歧视与患者的隐瞒也是导致变化产生的重要因素,约有30%的感染者因社会偏见而隐瞒病情,从而延误治疗,进一步加剧了传播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艾滋病疫情的各种新变化,首先需要从认知角度革新:艾滋病并不等同于道德污名,各年龄段、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感染。其次,应针对特定的高风险人群进行防控,青年群体在性行为中必须使用安全套,老年人群需每年进行一次定期筛查,并破除“无避孕=无风险”的错误认知。总体而言,艾滋病防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怀疑感染,应第一时间接受检查,各地的疾控中心都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高危行为后4周可接受抗体检测,3个月后应再次复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