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常因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或慢性疾病急性加重陷入“生命风暴”。此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能量消耗激增、蛋白质分解加速、免疫系统失衡,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若仅依赖药物和器械治疗,却忽视营养供给,患者可能因“能量枯竭”导致康复受阻。近年来,医学界已明确将营养支持列为与手术、药物、监护并列的“第四大治疗手段”。本文将从代谢变化、支持策略、实施要点三方面,解析营养支持如何成为重症治疗的关键一环。重症患者的代谢危机:营养需求为何激增?
1.能量消耗翻倍
重症患者因炎症反应、发热、机械通气等因素,静息能量消耗(REE)可比健康人增加50%~100%。例如,严重感染患者每日需25~30千卡/公斤体重的能量,而普通人为20~25千卡/公斤体重。若能量供给不足,身体会分解肌肉和脂肪供能,导致肌肉萎缩、免疫力崩溃。
2.蛋白质“入不敷出”
蛋白质是修复组织、合成免疫细胞的核心原料。重症患者每日蛋白质需求达1.2~2.0克/公斤体重,是健康人的2~3倍。若蛋白质摄入不足,伤口愈合延迟、感染风险增加,甚至引发呼吸肌无力导致脱机困难。
3.维生素与矿物质“隐形消耗”
维生素C、D、E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参与抗氧化防御和免疫调节。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削弱巨噬细胞功能,增加败血症风险;锌缺乏则导致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延长住院时间。
营养支持的双重使命:从“维持生命”到“促进修复”
1.纠正代谢紊乱,阻断恶性循环
重症患者的代谢紊乱常表现为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失衡。肠内营养(EN)通过持续输注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可稳定血糖水平;肠外营养(PN)则能精准补充氨基酸和电解质,纠正负氮平衡。例如,术后患者接受早期EN后,感染率降低40%,住院时间缩短3~5天。
2.维护肠道屏障,减少并发症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但重症患者的肠道黏膜易因缺血、炎症而破损,导致细菌移位和脓毒症。EN通过刺激肠蠕动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可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研究显示,早期EN能使ICU患者肠道细菌移位风险降低60%,肺炎发生率下降25%。
3.调节免疫功能,对抗感染
营养素直接影响免疫细胞活性。例如,谷氨酰胺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能量底物,补充后可增强T细胞功能;ω~3脂肪酸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在严重烧伤患者中,添加谷氨酰胺的EN方案使感染率从35%降至18%。
科学实施营养支持:三大核心原则
1.时机选择:早期干预,但需个体化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指南推荐:所有入住ICU超过48小时的患者均应启动营养治疗,优先选择肠内途径。但若患者存在休克未控制、严重低氧血症或消化道出血,需延迟EN至病情稳定,避免加重器官负担。
2.途径选择:优先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且并发症少、成本低。对于无法耐受胃管的患者,可通过鼻空肠管或幽门后喂养减少误吸风险;若肠道完全功能障碍,则需肠外营养过渡,但需严格控制葡萄糖输注速度(<5毫克/公斤/分钟)以避免高血糖。
3.剂量调整:动态监测,精准供给
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患者实际能量消耗,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例如,急性期患者能量目标为70%~80%的测得值,随后逐步增加至100%;蛋白质摄入需从0.8克/公斤/天逐步增至1.3~2.0克/公斤/天。
结论
营养支持已从“辅助手段”升级为重症治疗的“核心环节”。它通过纠正代谢紊乱、维护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功能,直接参与疾病康复进程。未来,随着精准营养技术的发展,医生将能根据患者的基因表达、代谢组学特征定制个性化方案,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理解“科学喂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疗团队,是跨越生死关头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