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对长期卧床病人来说,压疮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压疮也叫褥疮,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导致的病变,轻则会出现红肿疼痛,重则会溃烂深及肌肉骨骼,这不仅让病人更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败血症等严重问题。而科学翻身是预防压疮最直接、最有效的核心方法。
确定翻身频率,打好防压疮基础
首先要确定翻身的频率,这是预防压疮的基础。对大多数卧床病人,应遵循“2小时一翻”的原则,即使病人皮肤暂时没有红肿,持续2小时的局部压迫也会让皮下组织缺氧,埋下压疮隐患。但频率不是绝对固定的,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较瘦弱、皮肤弹性差,或者用普通床垫,就要缩短到1.5小时翻一次;若使用了防压疮气垫床,气垫交替充气能分散压力,就可以延长到2.5~3小时翻身一次。夜间翻身容易影响病人睡眠,在保证皮肤没有受压风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间隔,但要每小时观察一次受压部位皮肤状态,避免因睡眠中无法自主调整体位导致压疮。
学会正确翻身手法,防止二次伤害
正确的翻身手法能确保压力从原受压部位完全转移,还能防止翻身时对病人造成拖拽、挤压等二次伤害,需根据护理人数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单人护理时,以常用的“侧翻法”为例。先轻声和病人沟通,告诉病人要翻身,得到配合后,帮病人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双腿屈膝,减少翻身时的肢体阻力。护理者站在病人要翻身的一侧,双腿分开与肩同宽,保持身体稳定,一只手托住病人肩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借助腰部力量而非单纯依靠手臂力量,同时缓慢用力将病人翻向对侧,让病人身体和床面呈30°角(不是90°直角,30°角能最大程度减少髋部大转子和肩部肩胛骨的局部压力,避免形成新的压迫点)。翻身到位后,应立即在病人背部垫一个高度合适的软枕以支撑身体,防止病人自行滑回原位,同时在两膝之间夹一个软枕,避免下肢相互挤压,保护膝关节和腿部皮肤。双人护理时,两人应提前沟通好翻身方向和发力节奏,分别站在病人两侧。靠近床头的护理者一只手托住病人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肩部,靠近床尾的护理者一只手托住病人腰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两人应同时喊出口令,同步平稳地发力将病人翻向一侧。整个过程动作要缓慢、协调,避免因发力不一致导致病人身体扭曲或拖拽皮肤。皮肤和床单过度摩擦会破坏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大大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注重翻身时的细节,及时排查风险
翻身过程也是排查皮肤问题、预防压疮的重要时机,重点关注皮肤状态和环境整理。每次翻身前,应先检查病人受压部位的皮肤,重点观察骶尾部、臀部、肩胛骨、足跟、耳廓等骨骼突起部位。如果皮肤发红,用手指按压3秒后红色不消退,说明局部已经缺血,应立即调整体位,并用温水轻柔擦拭皮肤,涂抹润肤露保持湿润。如果皮肤有破损、渗液,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涂抹专用药膏并覆盖无菌敷料,避免感染加重。翻身前后还要整理床单,保证床单平整、无褶皱、无碎屑(如食物残渣、线头),因为褶皱和碎屑会增加局部皮肤的压力,成为压疮的“诱因”。此外,翻身时可以顺便给病人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按摩腿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压疮发生概率。
对特殊病人应采取个性化翻身方案,兼顾安全与效果
针对有基础疾病或特殊身体状况的病人,翻身方式需个性化调整:
脊柱损伤/骨折术后病人:需3人协作,分别固定头颈部、躯干与下肢,保持身体呈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曲或骨折移位,翻身后用特制翻身垫支撑。
肥胖病人:单人翻身难度大,需借助翻身枕或拉绳辅助,既防止护理者腰部损伤,也确保病人身体完全侧翻,无受压部位遗漏。
科学翻身看似简单,却是卧床病人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有效预防压疮,还能让病人在体位调整中感到舒适,提高卧床期间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