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不是产后专属 这些情况也需关注

盆底康复不是产后专属 这些情况也需关注
作者:谭秀娟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妇产科
528

多数人认为盆底康复是产后妈妈的“专利”,医院产后康复科排队的新手妈妈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但医学证实,盆底功能障碍跨越年龄、性别和生育状态,青春期少女、老年人、久坐白领等都可能受其困扰。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打破认知误区,才能及时守护这份“隐藏的健康”。

被低估的盆底:人体的“弹簧床”盆底由肌肉、韧带和筋膜构成,像弹性“吊床”承托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还控制排尿、排便和性功能。其弹性源于盆底肌张力,肌肉松弛或损伤会导致“吊床”下垂,引发多种问题。

盆底功能障碍的核心是“肌力失衡”。如同橡皮筋长期拉伸会失弹,盆底肌长期受压——怀孕分娩的牵拉、慢性咳嗽的冲击,都可能损伤肌纤维。长期久坐、肥胖导致腹腔压力增高,也会让盆底肌“疲劳失守”。数据显示,全球约1/3成年女性和1/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就诊率却不足15%,多数人误认是“衰老常态”。

走出误区:这些人群更需警惕1.老年群体:衰老带来的“隐形危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达40%。随年龄增长,肌肉萎缩、激素下降(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盆底肌弹性减弱、尿道括约肌松弛。老人常见的“漏尿”,如咳嗽、快走时尿液溢出,就是盆底肌“控尿能力”衰退的表现,忽视可能发展为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

2.久坐族与肥胖人群:压力下的盆底损伤办公室白领、司机等长期久坐者,盆腔血液循环不畅,盆底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慢性疲劳。而肥胖人群由于腹腔脂肪堆积,持续增加的腹压会像“重物”一样压迫盆底,久而久之导致肌肉纤维断裂。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人群,尿失禁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3.男性也需关注:前列腺术后的盆底问题男性并非盆底疾病的“绝缘体”。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手术后,控制排尿的盆底肌群可能受损,出现尿失禁、尿频等症状。此外,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也会导致男性盆底功能下降。临床数据显示,约20%的前列腺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4.青少年:先天与习惯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因盆底肌发育不良,或长期憋尿、便秘等习惯,可能出现尿频、尿失禁。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引发社交恐惧。

早发现早干预:信号与康复盆底功能障碍的早期信号往往很隐蔽,容易被忽视。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提高警惕:咳嗽、打喷嚏时漏尿;排尿次数增多(白天超过8次);排便困难或肛门坠胀;性生活时感觉不适或疼痛;下腹部有下坠感等。

盆底康复是个性化治疗,常见方式有:

盆底肌训练:主动收缩锻炼,增强肌力。坚持“凯格尔运动”可改善轻度尿失禁。

生物反馈治疗:仪器监测盆底肌活动,助患者掌握正确收缩方法,适合不会发力者。

电刺激治疗:低频电刺激唤醒受损盆底肌,促进恢复,用于术后或肌力严重减弱者。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久坐、改善便秘,减少盆底压力,辅助康复。

盆底康复需尽早进行。轻度问题经3-6个月规范训练可改善,严重脱垂可能需手术,但术后仍需康复训练巩固效果。

打破偏见,守护“盆底健康”盆底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却长期被社会认知“边缘化”。很多人因“难以启齿”延误治疗,默默忍受漏尿、疼痛等困扰。其实,盆底功能障碍就像颈椎病、腰椎病一样,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常见疾病。

无论是产后妈妈、老年人群,还是久坐上班族,都应正视盆底健康。定期进行盆底功能筛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像关注血压、血糖一样关注盆底肌力,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记住,盆底康复不是某一群体的“特殊需求”,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健康意识。从今天起,重视这张“人体弹簧床”,让健康从盆底开始扎根。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