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每年春秋季节交替时,流感都会在中小学校园内高发。由于学生群体集中、教室空气流通不足、学习和课外活动频繁接触,流感在校园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流感不仅会导致学生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还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引发并发症。学校和家长若忽视预防,将增加群体性感染的风险。为了保障学生健康,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了解并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1.勤洗手与正确的手卫生习惯
手是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每天接触课桌、书本、门把手、公共用品,若手上带有病毒,再触摸口鼻,就可能引发感染。因此学校要在洗手间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并张贴洗手步骤提示,要求学生在饭前、如厕后、户外活动归来时必须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清洗双手。无法及时洗手时,应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家长也应在家中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从而减少流感的传播途径。
2.合理佩戴口罩与呼吸道礼仪
在流感流行季节,学生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密闭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特别是出现轻微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时,更要规范佩戴,避免将病毒扩散给同伴。同时要教育学生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纸巾要立即丢弃。学校可通过班会课开展呼吸道礼仪宣传,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和尊重他人的健康意识。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抵抗力下降是流感高发的重要因素。学生若熬夜、挑食、缺乏运动,容易降低免疫力,成为病毒的易感人群。家长要督促孩子规律作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应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油炸、辛辣食品。适量运动,如课间跑操、课外球类活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为孩子筑牢抵御流感的第一道屏障。
营造健康校园环境
1.加强教室与公共场所通风
空气流通不畅是流感传播的高危因素。学校应要求各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15分钟,尤其在课间和午休时段,确保空气中的病原体被稀释。冬季取暖或夏季空调环境下,更要注意定期开窗,避免形成密闭空间。对于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区域,学校可配置空气净化设备,提高空气质量,降低流感病毒存活的机会。
2.强化校园清洁与消毒管理
学校在落实清洁与消毒时,不仅要重视日常擦拭,还应根据流感流行情况增加消毒频次,对公共厕所、水龙头、门禁刷卡机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重点处理。食堂工作人员要佩戴口罩和手套操作,确保餐饮卫生安全。校医室应定期检查防控物资的有效期和储备量,保证在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响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一项清洁消毒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3.及时发现与隔离患病学生
在落实晨午检制度的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录体温和症状变化,方便追踪与管理。对于疑似流感病例,要及时联系家长,明确居家隔离或就医的具体要求,并做好信息反馈。校医或卫生老师应与当地疾控部门保持沟通,确保防控措施与官方指导同步。若班级出现多名学生患病,学校需迅速开展环境消毒和通风,加强健康教育,提醒其他学生做好自我防护。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在校园中的扩散风险。
结语
校园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群体集中,一旦流感进入校园,传播速度极快。要想降低感染风险,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休息和饮食;学校要营造健康环境,保持教室通风,落实日常清洁和重点区域的消毒;同时通过晨午检和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守护校园安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