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时“用力”有技巧 找对感觉少受罪

分娩时“用力”有技巧 找对感觉少受罪
作者:朱丽红   单位:杭州市建德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
75

很多孕妇在孕期就听过“分娩要用力”的说法,却总担心自己用力不当——要么憋得满脸通红却没效果,要么用力过猛导致腰酸背痛,甚至延长产程。其实,分娩时的“用力”并非靠蛮劲,而是需要配合宫缩节奏、找对发力方向的技术活。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不仅能让胎儿更顺利地通过产道,还能减少产妇自身的痛苦和损伤,让分娩过程更顺畅。

什么时候该用力

分娩时并非一有宫缩就开始用力,过早用力反而可能增加风险,必须等“时机成熟”——也就是宫口完全打开之后。

宫口未开全时,胎儿还被宫颈口阻挡,此时若盲目用力,会让宫颈承受过大压力,可能导致宫颈水肿、撕裂,甚至让产程停滞。医生会通过内检判断宫口开放情况,同时观察宫缩频率和胎儿下降位置,确认“可以用力”后,才会指导产妇开始发力。在这之前,产妇只需配合深呼吸缓解宫缩疼痛,保存体力即可,不用提前消耗精力。

正确用力分3步

正确的用力动作需要“呼吸+姿势+发力方向”配合,步骤清晰且容易掌握,产妇跟着指导练习就能找到感觉:

第一步,摆对姿势。常用的分娩姿势有膀胱截石位(躺在产床上,双腿分开架起,膝盖弯曲向外)、侧卧位(身体侧卧,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弯曲向前)或坐位(坐在产床边缘,双手抓住扶手)。无论哪种姿势,核心是让腰部尽量贴紧床面或支撑物,背部不要弓起,这样能让腹部和盆底肌更好地发力,避免力量分散。

第二步,配合呼吸。宫缩开始时,先深吸一口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像解大便时一样,将力量集中在腹部和盆底肌,缓慢向下用力,过程中尽量保持憋气2~3秒(不要憋太久,避免缺氧),然后缓慢呼气;呼气后快速补吸一口气,再重复一次用力动作。宫缩间歇期,则完全放松身体,深呼吸休息,让肌肉恢复体力,为下一次宫缩做准备。

第三步,找对方向。用力时不要将力用在脸部、颈部或胸部(比如憋得皱眉、仰头),这些部位发力不仅没用,还可能导致头晕、眼结膜出血或嗓子疼。正确的发力方向是“向肛门方向”,就像努力排出肠道内的粪便一样,感觉力量顺着脊柱向下传递到会阴部,这样才能推动胎儿顺着产道慢慢下降。

这些问题别忽视

掌握了基本技巧后,一些细节能让用力效果更好,还能减少不适:

一是不要大喊大叫。很多产妇疼的时候会忍不住喊叫,其实喊叫会快速消耗体力,还可能让喉咙干涩、缺氧,影响后续用力。若宫缩疼痛难忍,可通过“哈气”(轻轻快速呼气)缓解,既能释放压力,又不会浪费体力。

二是听医护人员的实时指导。分娩过程中,医生或助产士会根据胎儿位置(比如胎头是否有偏移)调整用力方式,比如“稍微向左侧用点力”“这次轻一点,别太猛”,产妇要及时回应,跟着调整动作。医护人员能通过专业观察判断用力是否有效,避免产妇走弯路。

三是放松盆底肌。用力时盆底肌要“主动发力”,但间歇期要完全放松,不要一直紧绷。若盆底肌持续紧张,会阻碍胎儿下降,还可能导致盆底肌过度疲劳,增加产后恢复难度。间歇期可以轻轻活动一下脚踝、手指,帮助全身肌肉放松。

提前做好练习准备

分娩前的练习能让产妇更熟悉用力感觉,减少分娩时的紧张:

孕晚期(需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模拟练习:平躺在床上,双腿弯曲,双手放在腹部,想象宫缩来临,按照“深吸气→向下用力→缓慢呼气”的步骤练习,每次练习3~5组,每周2~3次,重点找腹部和盆底肌发力的感觉,不要过度用力(避免影响胎儿)。

同时可以练凯格尔运动:收缩盆底肌(像忍住排尿一样),保持几秒后放松,反复练习。这种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让分娩时发力更有力、更精准,还能帮助产后盆底肌恢复。

另外,产前要注意体力储备,比如每天散步20~30分钟(根据身体情况调整)、做温和的孕妇瑜伽,饮食上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如鸡蛋、全麦面包),避免过度劳累,这样分娩时才有足够的体力支撑多次用力。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