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白虫”扰了孩子安睡

别让“小白虫”扰了孩子安睡
作者:贾召莉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检验科
39

某个午夜12点,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语气里充满了担忧和一丝尴尬:“医生,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请问我能现在带东西来医院查是否是寄生虫吗?我孩子才6岁,屁股上发现有白色的小虫子在动!”得到肯定答复后没多久,这位母亲带着一个小心封好的容器赶到了医院。

后来在显微镜下一看,答案一目了然:那是典型的蛲虫成虫,形态清晰。进一步检测,更是发现了大量的蛲虫卵。询问病史时,家长回忆说,孩子前段时间曾去野外溪水中玩耍,他们猜测:“是不是玩脏水引起的?”这个猜测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然而,科学的真相往往更值得深思。

蛲虫病的感染途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日常”,也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少家长都是在孩子出现肛门瘙痒、夜间哭闹后才察觉异常。蛲虫病作为儿童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蛲虫病的“来龙去脉”,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困扰许多儿童的常见寄生虫病,帮家长们筑牢孩子的健康防线。

蛲虫是什么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像一段白色的短线头。雌虫体约8~13毫米,雄虫更小,约2~5毫米。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小型线虫,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显著高于成人。夜间在肛门口看到的蠕动的小虫,通常是雌虫。当夜间睡着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蛲虫雌虫就会悄悄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大量产卵,引起皮肤瘙痒。

蛲虫是怎么感染的

1.接触传播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家庭内、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是蛲虫病传播的“重灾区”。一个孩子感染后,蛲虫卵在患者指甲内或皮肤上可存活10天,在室内可存活21天,患者通过抓挠,将虫卵沾在手上,再与其他孩子玩耍、共享玩具或食物时,很容易将虫卵传播给他人。虫卵可以粘附在衣服、被褥、床单、玩具、桌椅、门把手、水龙头,其他孩子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如果饭前不认真洗手,就可能将虫卵送入口中。

2.吸入感染

较少见,在虫卵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飞扬的灰尘里可能含有虫卵,可通过吸入再咽下的方式,使人感染。

3.逆行感染

肛门周围皮肤温暖潮湿,虫卵发育极快,孵化出来的幼虫,可能钻入肛门向内移动,逆行进入结肠等部位,附着在肠黏膜上,继续发育为成虫。

蛲虫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最典型的症状是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尤其是在夜间),常伴有入睡困难、噩梦、失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夜间磨牙、莫名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少数情况下,蛲虫可异位寄生,可导致蛲虫性阑尾炎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如阴道炎、子宫颈炎、内膜炎、输卵管炎和输卵管脓肿,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炎症,腹腔炎、盆腔炎和蛲虫性肉芽肿等。

怀疑感染蛲虫怎么办

蛲虫常在午夜爬到肛门处产卵,可以用透明塑料薄膜或软黏透明拭纸在夜里或清晨,于肛门周围褶皱处拭取标本,并立即送至医院检验科。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虫卵或成虫,即可确诊。如果确认感染了蛲虫,一定要按照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治疗药物。

如何预防蛲虫感染?

1.严把“入口关”:教育并监督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玩耍后、接触宠物后,包括手指缝、指甲缝。避免吸吮手指、用脏手摸口鼻。

2.勤剪指甲:剪短指甲,清除指甲缝中的污垢,减少虫卵残留。

3.杜绝抓挠: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裤,减少抓挠机会。

4.户外防护:带孩子去野外玩水、露营时,选择正规、卫生的场所,避免去水质浑浊、可能被污染的水域。玩耍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后再穿。

5.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家庭清洁。

6.集体场所做好“协同预防”: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是蛲虫病的高发地,提醒孩子在园内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若班级内有孩子确诊蛲虫病,需及时告知老师,对班级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结语

蛲虫病虽常见,但并不可怕。蛲虫病并非因为“脏”或“穷”,它是一种在儿童中极其常见的传染病。只要家长们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全预防”,就能让孩子远离蛲虫的困扰。如果感染了蛲虫病,我们也无需为此感到羞愧或过度焦虑,更不应错误归因。积极治疗,科学认识它,才能让孩子告别不适,安心入睡,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