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一时爽小心掏出“大麻烦”

掏耳朵一时爽小心掏出“大麻烦”
作者:何国华   单位:遂宁市中医院
991

“咔嗒咔嗒”的清脆声响,棉签带出淡黄色碎屑时的畅快,让无数人沉迷于掏耳朵的快乐。但你是否知道,这个看似平常的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埋下健康隐患?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数据显示,因不当掏耳导致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的患者,占耳科急诊病例的23%。当我们追求“耳内清净”的瞬间快感时,或许正在将耳朵推向危险边缘。

耳道的“自我净化系统”

人类的耳道并非需要时刻保持一尘不染的“无菌车间”。正常情况下,耳道内的耵聍腺会持续分泌耵聍,也就是俗称的“耳屎”。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蜡状物质,实则是耳道的“天然屏障”。它富含脂肪酸,能够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黏附性强的特质,能有效阻挡灰尘、小飞虫等外来异物入侵。

更神奇的是,耳道皮肤会以每天0.1-0.2毫米的速度向外移动,如同传送带般,将耵聍自然排出体外。咀嚼、说话时产生的肌肉运动,也会帮助耵聍松动脱落。在这套精密的“自我净化系统”运作下,大多数人的耳道无需刻意清洁。

错误掏耳的“连锁反应”

日常生活中,棉签、挖耳勺、发卡甚至指甲,都可能成为掏耳工具。但这些工具往往暗藏风险。棉签在耳道内摩擦,容易将耵聍推向深处,形成栓塞;尖锐工具则可能划伤耳道皮肤,破坏皮肤的防御屏障,导致细菌乘虚而入,引发外耳道炎。

据临床观察,使用金属挖耳勺导致外耳道损伤的概率,是棉签的3倍以上。更严重的是,用力过猛时,工具可能直接刺穿薄薄的鼓膜。鼓膜厚度仅0.1毫米,一旦穿孔,不仅会引发耳鸣、听力下降,还可能导致中耳感染,甚至永久性听力损伤。

哪些信号提示需要干预

虽然耳道具备自我清洁能力,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无需处理。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耳道内出现闷胀感,听力突然下降;耳朵发痒且伴有流水、异味;耵聍栓塞导致耳痛、耳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耳道更为狭窄脆弱,家长如果发现孩子频繁抓挠耳朵、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耵聍过多的表现,切不可自行处理,需交由专业医生诊断。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耵聍腺分泌功能减退,耵聍容易变得干燥坚硬,也更需要专业人员帮助清理。

科学清洁耳道的正确姿势

日常护理:每周用温水浸湿的毛巾轻轻擦拭耳道口即可,切勿深入耳道。洗澡或游泳后,可将头偏向一侧,轻轻拉扯耳垂,让积水自然流出,必要时用干棉签吸干耳道口水分。

专业处理:当耵聍过多影响听力时,应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会使用专业的耳镜观察耳道情况,采用耵聍钩取出、耳道冲洗或负压吸引等安全方法。其中,耳道冲洗是通过特制的生理盐水,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将耵聍软化冲出,既安全又高效。

特殊工具选择:如果确实需要自行清洁,建议选择专门设计的硅胶耳勺,这类工具头部圆润,能减少划伤风险。也可使用医用滴耳液,如碳酸氢钠滴耳液,按照医嘱滴入耳道,软化耵聍后自然排出。

警惕“掏耳经济”陷阱

近年来,采耳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法采耳”“可视采耳”等噱头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这些场所往往存在卫生隐患: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难以把握操作分寸。卫生部门抽检数据显示,约65%的采耳店存在工具菌落超标问题。享受放松的同时,更要警惕“掏耳一时爽,治病跑断肠”的风险。

耳道是人体最精妙的器官之一,它的健康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放弃盲目追求“干净”的执念,尊重耳道的自然生理规律,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让这对“聆听世界的窗口”保持长久清亮。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