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热浪来势汹汹,稍有不慎,身体就可能被“热”击倒,尤其是热射病这种高温下的“隐形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然来袭。它不同于普通的中暑,而是一种危及生命的重症中暑,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面对酷暑,我们不能只靠意志力硬扛,更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主动防御。掌握正确的防暑策略,不仅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还能有效降低突发热射病的风险,为健康撑起一把“遮阳伞”。
清凉一夏,遮阳避暑有技巧
白天的10点至16点阳光辐射最为强烈,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果确有外出的必要,可以优先选择在有遮阳棚的街道或商场连廊等场所行走。
在户外工作或停留时,佩戴宽檐遮阳帽要保证帽檐可完全覆盖住额头、太阳穴以及颈部,并且选择带有透气网眼的款式,以减少头部的闷热感,同时要检查所用遮阳伞的防晒指数标识,只有达到UPF40+以上才能有效阻隔紫外线。而且伞骨长度不能短于60厘米,以保证足够的遮蔽范围。每连续在户外活动40分钟,就需要进入室内或者树荫下休息15分钟,休息的时候可以解开衣领让颈部保持通风,还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面部和手臂来帮助散热。
水分满满,补水降温不马虎
每天清晨起床后空腹饮用25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唤醒身体新陈代谢机能,夜间睡眠时若开空调可在床头放置一杯水,起夜时适量饮用,以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
日常工作或居家时,可准备带有刻度的水杯,设定每小时饮水提醒,每次饮用150-200毫升,保持口腔和咽喉湿润,避免因口渴感出现才饮水的情况。
老年人肠胃功能较弱,可将单次饮水量减至100毫升,分两次饮用;儿童则可选择少量多次饮用,每次50-100毫升为宜。
进行体力劳动或高温环境下活动时,除白开水外可搭配饮用淡盐水,每升水中加入1-2克食盐,每次饮用200毫升,每隔20-30分钟饮用一次,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类饮品,防止增加身体脱水风险。出汗量较大时,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若尿液呈淡黄色则说明水分充足,若颜色较深需适当增加饮水量。
轻松着装,选对衣物更凉快
在挑选衣物时应优先考虑经过防紫外线处理的纯棉或者竹纤维材质,此类面料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借助纤维间隙迅速散发汗液热量,即便经过洗涤后依然可以维持良好的透气性能。
衣物剪裁以宽松且合体为主要标准,上衣可选择圆领短袖或者V领短袖,袖口宽度需大于等于10厘米,裤子则选择阔腿裤或者七分裤,以此保证肢体活动时衣物不会紧贴皮肤,腰部采用松紧带设计可避免束缚感。
颜色可选择浅色系,比如米白色、浅粉色、浅青色等,这些颜色对阳光的反射率相对较高,可减少衣物吸收的热量,衣物厚度以单层薄款为佳,避免多层穿搭对散热效率造成影响。
活力运动,适时适量保健康
将运动时间安排于清晨6点至7点或者傍晚19点至20点,这两个时间段的气温一般比白天低5至8℃,空气中湿度相对较高,可降低运动时的水分蒸发速率。运动之前要做动态拉伸,活动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每个关节做3至5组绕环动作,每组持续10秒钟,运动过程中保持中低强度,像快走时步频控制在每分钟100至120步,慢跑时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00至130次的范围。
每次运动总时长控制在50分钟以内,运动中如果出现皮肤发红、呼吸急促等情况,需放慢速度并向阴凉处移动。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刻进入空调房,在常温环境下休息20分钟再洗澡,水温控制在30至3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