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筛查:预防胃癌的第一道防线

胃镜筛查:预防胃癌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杨小芳   单位:绵阳市肿瘤医院
83

胃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早期胃癌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超90%,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胃镜筛查作为目前诊断早期胃癌最准确、最有效的手段,像一道坚固防线,能在胃癌萌芽阶段发现异常,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被称为“预防胃癌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需要胃镜筛查

胃癌发生是漫长过程,从胃黏膜异常增生(癌前病变)到早期胃癌再到中晚期,常需数年甚至十几年。但早期胃癌几乎无特异性症状,部分人仅出现轻微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易被误认为胃炎、胃溃疡等普通胃病,错过最佳发现时机。中晚期胃癌会出现明显腹痛、呕血、黑便、体重骤降等症状,此时治疗效果已大打折扣。

胃镜筛查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细微变化,即使毫米级早期病变也能清晰识别,帮助医生在癌变初期诊断,从根本上降低胃癌致死风险。

胃镜筛查是如何进行的

很多人对胃镜筛查有恐惧,实则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胃镜检查已更安全、舒适。胃镜是带高清摄像头的细长软管,检查前,受检者需空腹6-8小时(通常建议前一天晚上8点后禁食),部分人可能需服用药物清洁胃内残留食物,确保检查时胃黏膜清晰可见。

检查时,若选择普通胃镜,医生会将胃镜从口腔缓慢插入,经食管进入胃内,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胃壁、胃底、胃窦等部位黏膜情况,全程约5-10分钟,可能有轻微恶心、腹胀感,但多数人可耐受;若选择无痛胃镜,受检者会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全程无明显不适感,检查结束后10-20分钟即可苏醒。检查后,受检者可能有短暂咽喉不适或腹胀,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当天避免进食辛辣、坚硬食物即可。

哪些人需要重点做胃镜筛查

并非所有人都需频繁做胃镜筛查,以下高危人群需重视,建议定期检查:

一是年龄40岁及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是胃癌筛查重要起始节点;二是有胃癌家族史者,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胃癌,自身患癌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三是感染幽门螺杆菌(Hp)者,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重要原因,长期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四是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癌前疾病者,这些疾病可能逐渐进展为胃癌;五是长期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吸烟、饮酒,常吃高盐、腌制、熏烤食物,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

胃镜筛查的独特优势

相比钡餐造影、腹部CT等胃部检查,胃镜筛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是“直观性”,胃镜能直接进入胃内,清晰呈现胃黏膜颜色、形态,医生可直接观察是否存在糜烂、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避免其他检查“间接推断”可能出现的误差;其次是“可操作性”,若发现可疑病变,医生可通过胃镜上的活检通道取一小块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良性、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此外,较小胃息肉、早期胃癌还可在胃镜下直接微创治疗(如息肉切除、黏膜剥离术),避免开腹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更快。

走出胃镜筛查的常见误区

很多人因对胃镜筛查有误解,拒绝或拖延检查,常见误区有三:一是“没症状就不用查”,但早期胃癌几乎无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到中晚期,高危人群即使无不适,也需定期筛查;二是“做胃镜很痛苦”,实则无痛胃镜已普及,多数人在检查中毫无感觉,普通胃镜不适感也在可承受范围,且检查时间短,无需过度恐惧;三是“查过一次就够了”,胃镜筛查并非一劳永逸,若检查结果正常,高危人群可每3-5年查一次;若存在癌前病变,需根据病变程度遵医嘱每1-2年复查一次,动态监测胃部情况,防止病变进展。

胃癌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胃镜筛查像守护胃部健康的“侦察兵”,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胃癌“蛛丝马迹”。尤其是高危人群,应主动重视胃镜筛查,定期检查,才能守住预防胃癌的第一道防线,让胃癌“无机可乘”,真正守护好胃部健康。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