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评估 如何确保手术安全

麻醉前评估 如何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王英   单位:金川县人民医院
45

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医生说出"放松,深呼吸"的那一刻,背后是一套精密如瑞士钟表的评估体系在运转。麻醉前评估被业内称为"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多维度健康筛查、个性化风险预判和精准方案制定,将手术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标准化评估流程

多维病史采集。系统回顾:全面排查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用药史:详细记录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及中药使用情况,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评估出血风险。麻醉史:重点追溯既往麻醉不良事件,如恶性高热、术后谵妄或认知功能障碍,为麻醉方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家族史:关注遗传性麻醉风险疾病,如假性胆碱酯酶缺乏症、恶性高热家族史等,必要时需进行基因筛查。

精准体格检查。气道评估:采用Mallampati分级(Ⅰ-Ⅳ级评估咽腔暴露程度)、甲颏距离测量(正常≥6.5cm)、颈椎活动度检查(屈颈≥80°、伸颈≥35°)等综合判断气道难度,预测插管风险。心肺听诊:需识别病理性杂音、肺底湿啰音、哮鸣音等异常体征。神经系统筛查: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认知功能,测试肌力、肌张力及病理征排查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避免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分层辅助检查。常规项目: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高龄或复杂病例需加做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老年患者(≥65岁)。采用MoCA量表筛查轻度认知障碍,重点关注认知功能储备评估和脆弱性评分(如ASA分级≥Ⅲ级、Charlson并发症指数),预测术后并发症风险。药物代谢动力学调整: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调整药物剂量,如肝功能不全时减少丙泊酚用量,肾功能衰竭患者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肌松药。术后谵妄预防策略:包括优化镇痛方案、维持术中脑氧饱和度、早期活动及环境干预等。

儿科患者。精确体重测量:采用长度-体重曲线或电子秤精准测量,婴幼儿需脱去衣物后称重,误差需控制在±100g以内,为药物剂量计算提供基准。父母沟通:采用术前访视绘本、允许父母陪伴诱导麻醉等方式缓解分离焦虑,同时明确告知禁食禁饮时间及麻醉风险。先天性异常筛查:重点排查气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

孕产妇。胎儿监护指征把握:妊娠≥24周需持续胎心监护,关注基线变异及减速类型,出现晚期减速提示胎盘功能不全,需紧急干预。反流误吸预防:采用快速序贯诱导技术(预给氧、压迫环状软骨、使用罗库溴铵快速插管),降低妊娠子宫压迫导致的胃食管反流风险。椎管内麻醉优先原则:在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减少全身麻醉对胎儿的药物暴露。

术前准备清单

禁食指南:严格执行术前禁食标准——清饮料(如水、不含果肉的果汁)≤2小时,母乳≤4小时,配方奶/牛奶≤6小时,固体食物≤8小时,降低反流误吸风险。

慢性用药调整方案:抗高血压药需持续服用至术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术前停用48小时;抗凝药如华法林,术前5天停用。

戒烟戒酒时间窗建议:至少术前4周戒烟(可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50%);术前72小时戒酒,减少肝脏代谢酶诱导效应。

临床实践启示

现代麻醉前评估已发展为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需麻醉科、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团队联合参与,建议患者术前做好准备:

提前整理完整的医疗资料:包括既往住院病历、门诊检查报告、药物过敏史卡片及疫苗接种记录。

如实告知所有用药史:包括近1个月服用的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及中药,避免遗漏潜在风险因素。

配合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按医嘱完成实验室检查,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功能评估如心肺运动试验。

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明确告知既往麻醉体验、本次手术顾虑、特殊偏好,共同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随着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普及,麻醉前评估正从单纯的风险评估向围术期健康管理转变。通过标准化评估与个性化方案的有机结合,当代麻醉科医师能够为每位手术患者铸造坚实的安全基石。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