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只“找”老年人吗

骨质疏松只“找”老年人吗
作者:​汪成斌   单位:安徽宁国健民医院 骨科
47

提起骨质疏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老人病”。确实,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流失,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骨折等问题。但如果因此就认为骨质疏松只“找”老年人,那可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种“沉默的疾病”在不同年龄群体中都有可能发生,只是表现形式和危险因素不同。

骨质疏松与老年人:为什么高发

骨质疏松最常见于老年人,这是因为骨量随年龄增长自然下降。人体骨骼就像一座“仓库”,年轻时骨量储备充足,骨质坚硬而致密;进入中老年后,骨量逐年减少。如果年轻时储备不足或流失过快,就更容易形成骨质疏松。尤其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重点人群。除了性激素的变化,老年人还常伴随饮食结构单一、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肠道吸收能力下降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这些都会进一步削弱骨骼强度。临床上常见老年人因轻微摔倒甚至是咳嗽、弯腰,就出现脊椎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骨折会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还会增加长期卧床的风险,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老年群体确实是骨质疏松的“重点对象”,但这并不代表年轻人就可以掉以轻心。对老年人而言,规律补钙、补充维生素D、保持合理运动以及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都是延缓或控制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要强调的是,老年骨质疏松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衰老”,积极干预完全可以降低风险。

中青年群体:被忽视的潜在患者

很多中青年人觉得自己骨骼正处于“壮年期”,骨质疏松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现代生活方式让骨质疏松逐渐“年轻化”。长期熬夜、缺乏运动或饮食偏好不均衡都会影响骨量储备。另外,部分年轻女性追求过度减肥,饮食不足或营养不均衡也容易造成骨质流失。一些慢性疾病和用药也会增加中青年骨质疏松的风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加速骨吸收;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同样会破坏骨代谢平衡。还有一类特殊人群是运动员和长期体力劳动者,他们因训练或工作中反复的冲击和骨骼负担,如果没有足够营养支持,也可能出现“相对骨质疏松”。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时期正是“骨量峰值”阶段,本应为未来的骨骼健康打好基础。如果这一阶段骨量储备不足,就可能在进入中老年后更早地表现为骨质疏松。因此,中青年人应该重视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极端饮食模式,保证钙和蛋白质的摄入且坚持负重运动,这能提高骨量,还能增强肌肉力量,间接降低骨折风险。

特殊群体:儿童、青少年和疾病相关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受害者”还包括一些特殊人群,他们通常容易被忽视。儿童或青少年如果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可能出现“骨量积累不足”。青少年时期本应是骨量快速增长的关键阶段,一旦储备不足,将来更容易发展为骨质疏松。此外,某些疾病也会在任何年龄段触发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病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质异常;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放疗或药物影响,也容易降低骨量;一些先天性代谢病同样可能导致骨密度不足。甚至长时间卧床、缺乏日晒等生活状态,也会让骨质快速流失。对这些特殊群体而言,预防和干预比治疗更重要,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应注重饮食均衡和户外运动,保证足够日照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对于因疾病或药物引发的骨质疏松,则需要医生进行个体化管理并结合康复训练改善骨骼强度。

这些情况提醒我们:骨质疏松并非“专属老年”的健康问题,而是可能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只有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守护骨骼健康。它的危险之处在于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骨折,往往意味着已经进入严重阶段。因此,预防和干预要从年轻时开始: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钙和维生素D;坚持规律运动,特别是负重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根据自身情况定期体检。骨骼健康需要长期维护,越早重视,未来的生活质量就越有保障。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