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的流程详解与注意事项

脑血管造影的流程详解与注意事项
作者:​李洪渊   单位:三台县中医院
52

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从轻微的头晕到致命的脑梗塞、脑出血,都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脑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这类疾病的“金标准”,能像高清地图一样呈现脑血管的细微变化,为医生精准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了解DSA的基本常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与治疗。下面简单介绍DSA相关知识、适用人群、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帮助大家了解该项操作。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简称DSA,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微创穿刺(常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处的桡动脉,后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将直径不足2毫米的超细导管在影像引导下送至颅内脑血管分支处,随后注射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剂。借助数字减影技术去除颅骨、脑组织等背景干扰后,脑血管的形态、走行及血流动态便能清晰显示在屏幕上,可直观发现血管狭窄、堵塞、畸形、动脉瘤等病变。

哪些人需要做DSA

出现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头晕行走不稳、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活动受限、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力突然下降等症状,需排查脑梗塞、脑出血病因者;

经CT、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异常,需明确病变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关系,以制定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者;

脑肿瘤患者术前需评估肿瘤供血动脉、术后需复查血管是否通畅者;

不明原因反复癫痫发作(尤其是局部肢体抽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查找潜在脑血管问题者。

检查流程是怎样的

1.术前准备(约1小时):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医生详细询问碘过敏史、用药史。比如,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需提前3~5天停用;过敏体质者需做造影剂皮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更换宽松病号服,去除项链、手表等金属物品。

2.术中操作(30~60分钟):患者平卧,穿刺部位消毒后局部麻醉,会有轻微刺痛感,穿刺成功后插入导管;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一过性全身发热,保持头部不动、平稳呼吸即可,医生同步观察并记录影像。

3.术后恢复:拔出导管后,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2~4小时,股动脉穿刺者需平卧6~8小时,桡动脉穿刺者可适当活动但避免用力;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禁忌症:严重心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对碘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近期不稳定脑出血患者,禁止进行此项检查。

风险提示:作为微创检查,存在约0.5%~1%的风险,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极少数可能出现血管损伤、造影剂肾病,医生会术前详细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护理:避免剧烈活动、用力咳嗽或排便,饮食清淡;若出现穿刺部位剧痛、肢体麻木发凉、头晕头痛等不适,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DSA 和其他脑血管检查有什么区别

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CT扫描完成,无创、检查仅需几分钟,费用500~800元,但为静态成像,细小血管显示欠佳;磁共振血管造影(MBA)无辐射、无需造影剂,或仅少量使用造影剂,适合孕妇、儿童,但检查需15~30分钟,对微小病变敏感度不足。DSA虽为微创、有辐射、费用5000~8000元,但能动态观察血流、精准显示病变细节,是确诊和治疗评估的核心手段。三者互补,通常先以CTA或MRA初步筛查,再用DSA进一步明确诊断。

温馨提示

DSA并非复杂可怕的检查,我们无需过于恐惧和担忧,只要充分沟通、积极配合,就能为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有力支持。在生活中,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或医生建议检查时,无需过度焦虑,科学认识即可从容应对。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