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脾胃功能与养生之道

中医视角下的脾胃功能与养生之道
作者:​凌宏   单位:东源县中医院
294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是经典养生理念。这里的 “后天”,指人出生后维持生命的营养供给,脾胃正是这一过程的 “核心加工厂”。气血生成、津液运化及脏腑协调,皆依赖脾胃正常运作。了解其核心功能与日常护养方法,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脾胃的核心功能:人体营养代谢的 “枢纽”

中医所讲的“脾胃”并非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而是一个包含了消化、吸收以及营养运输等功能的生理系统,其核心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运化水谷”,这是脾胃最为基础的一项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摄入的各类食物,都需要经过脾胃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炼出精华部分,然后借助经络将这些精华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以及组织之中,以此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支持。倘若脾胃的运化功能有所减弱,即便饮食十分丰盛,其中的营养成分也难以被有效吸收,甚至还可能会堆积形成“食积”,引发腹胀以及食欲不振等情况。其次是“运化水液”,它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水循环调节器”,脾胃会把水分与营养成分结合起来,分别将它们输送至肺部、皮肤,或者经过肾脏代谢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的平衡状态。要是脾胃的运化能力出现下降,水分就容易在体内滞留,形成“痰湿”,导致出现水肿、舌苔变得厚腻以及大便黏滞等现象。最后是“升清降浊”,这是维持人体气机平衡的关键所在,所谓“升清”,指的是脾胃把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头部以及心肺等部位,以此保证大脑可保持清醒状态,面色也显得红润有光泽,而“降浊”则是将经过消化后的糟粕向下排出体外,最终形成粪便。要是“升清”的功能出现失常,人就会感到头晕乏力,精神也会变得萎靡不振,若是“降浊”的过程受到妨碍,那么就容易引发恶心呕吐以及便秘等问题。

日常护脾胃要点:从细节养出 “好脾胃”

脾胃功能虽然强大但较为“娇嫩”,容易受到饮食、情绪以及作息等影响,在日常进行护养时需要从各个细节方面着手。在饮食方面应当遵循“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温软清淡”的原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量进食的话会加重脾胃所承受的负担,三餐需要保持规律,晚餐吃到七八分饱就行。要避免生冷、油腻以及辛辣的食物,像冰饮、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可以多吃小米、山药、南瓜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用来熬粥或者做菜,这类食物温和而且容易被吸收,同时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每一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以此减轻脾胃消化时的压力。情绪调节同样是很关键的,中医有着“思虑伤脾”这样的说法,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者思虑过度的状态,会对脾胃气机的运化产生影响,造成食欲下降、腹胀的情况。日常需要借助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压力,让心情保持舒畅,使脾胃可正常地运作。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是必不可少的,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对脾胃的修复产生影响,建议每晚11点之前入睡,保证7到8小时的睡眠。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比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饭后半小时进行15到20分钟的散步,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避免出现积食的情况,不过要忌讳饭后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另外还要注意腹部的保暖,脾胃喜欢温暖而害怕寒冷,腹部受凉容易致使阳气受损,引发腹痛、腹泻。夏天要避免腹部直接对着空调,冬天可以穿肚兜来保护腹部。

脾胃是 “后天之本”,养护需长期坚持。从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入手,就能让脾胃保持良好状态,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