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智齿都要拔 这几种情况可以“留着”

不是所有智齿都要拔 这几种情况可以“留着”
作者:​周思秀   单位:陆川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282

提到智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拔了省心”。在牙科门诊,主动要求拔除智齿的患者占比超过60%,甚至有人把智齿等同于“口腔隐患”,认为早拔早安心。但事实上,智齿并非天生的“麻烦制造者”。口腔医学研究显示,约30%的智齿可以终身保留而不引发健康问题。判断智齿是否需要拔除,关键在于其生长状态和功能价值,盲目拔除反而可能造成牙槽骨损伤、邻牙松动等不必要的风险。

智齿:被误解的“第三磨牙”

智齿,即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通常在17~26岁之间萌出,此时正值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接近成熟,因此被俗称为“智慧齿”。从进化角度看,智齿是人类祖先咀嚼粗糙食物的重要工具,但随着饮食精细化,牙槽骨逐渐退化变窄,导致智齿萌出空间不足,这也是现代人群智齿容易出现阻生、错位的主要原因。

并非所有智齿都会引发问题。临床数据显示,约18%的智齿能正常萌出,形态、位置与其他磨牙无异,甚至能承担咀嚼功能;另有12%的智齿虽萌出不全,但生长方向正常,且未对邻牙和口腔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判断智齿是否需要拔除,不能仅凭“存在即原罪”的观念,而应结合具体情况科学评估。

这几种智齿可以“留着”

1.位置端正、功能正常的智齿

当智齿生长方向垂直,牙冠完全暴露于口腔中,且与对颌牙齿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时,这类智齿具备正常的咀嚼功能,完全可以保留。就像口腔里的“正常居民”,它们能参与食物研磨,分担其他磨牙的咀嚼压力。

这类智齿的判断标准很明确:用舌头舔舐时能感受到完整的牙冠形态,刷牙时能轻松清洁到整个牙面,进食时不会出现咬合疼痛或食物嵌塞。口腔医生通过口腔检查和X光片,可确认智齿牙根发育正常、无龋坏,且周围牙龈无反复发炎史,这类智齿完全无需干预。

2.完全埋伏且无任何症状的智齿

有些智齿“藏”在牙槽骨内,从未萌出,医学上称为“完全骨埋伏智齿”。如果这类智齿与邻牙牙根距离较远,未压迫神经和颌骨,且通过长期观察(通常建议每年复查一次X光片)未出现生长趋势,同时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这类智齿可以暂时保留。

临床上,约8%的完全骨埋伏智齿终身不会引发问题。但需注意,保留的前提是定期监测,一旦发现智齿开始压迫邻牙牙根、导致骨吸收,或出现囊肿、肿瘤等病变倾向,就需要及时拔除。

3.能替代缺失磨牙的智齿

当口腔内第一或第二磨牙因龋坏、牙周病等原因缺失时,位置相对正常的智齿可能成为“替补队员”。通过正畸牵引或调磨,让智齿移动到缺失牙的位置,恢复咀嚼功能,这种情况下智齿值得保留。

这种“智齿替代方案”在口腔修复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年轻人,智齿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移动潜力较大,通过正畸治疗可实现牙齿位置调整,避免种植或镶牙的创伤与费用。但需由正畸医生和口腔外科医生联合评估,确认智齿形态、牙根条件适合替代后再制定方案。

4.生长空间充足、易于清洁的智齿

部分人群牙槽骨发育良好,智齿萌出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且牙冠形态规则,周围牙龈无盲袋(即牙龈与牙冠之间无不易清洁的间隙),这类智齿也可以保留。这类智齿日常能通过刷牙、使用牙线等方式有效清洁,不易滋生细菌,发生龋坏或冠周炎的概率较低。

判断是否易于清洁的简单方法:刷牙时牙刷能轻松触及智齿的各个牙面,且无食物残渣长期嵌塞的情况。这类智齿只要维护得当,可终身为口腔“服务”。

智齿保留的前提与注意事项

即使符合上述保留条件,智齿也并非一劳永逸。保留智齿需要满足两个核心前提:一是不影响口腔健康,包括不压迫邻牙、不引发牙龈反复发炎、不导致颌骨病变;二是能长期有效清洁,避免龋坏。

保留智齿的人群需注意: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通过X光片监测智齿生长状态;日常加强口腔清洁,使用牙间刷清理智齿与邻牙之间的缝隙;若出现轻微牙龈炎症,及时用温盐水漱口并就医,避免炎症加重。

智齿的去留,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盲目拔除可能损伤神经、导致邻牙松动,甚至引发牙槽骨萎缩;而盲目保留则可能埋下冠周炎、邻牙龋坏的隐患。真正科学的态度是: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智齿的生长状态、功能价值和潜在风险,再决定是“留”还是“拔”。毕竟,口腔健康的核心不是“消灭智齿”,而是让每一颗牙齿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作用,共同守护口腔的平衡与健康。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