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服用阿司匹林的几项注意事项

“糖友”服用阿司匹林的几项注意事项
作者:​甘敏媚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84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管损伤风险,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能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梗),但“糖友”服用时需格外注意安全性。本文为您梳理“是否需要吃、怎么吃、注意啥”三大核心问题,助您科学用药、规避风险。

哪些情况需要吃阿司匹林

推荐服用人群(高危风险)。(1)确诊心脑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狭窄率≥50%),需长期服用(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2)无疾病但合并多项危险因素者:年龄≥50岁(男性)或≥60岁(女性);合并至少1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压控制<140/90mmHg)、血脂异常(LDL-C≥3.4mmol/L)、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30mg/g)。

不推荐或慎用人群。(1)低风险者:年龄<50岁、无上述危险因素,获益小于出血风险。(2)出血高风险者:胃溃疡、胃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近期手术或创伤者。(3)过敏或不耐受者:服用后出现皮疹、哮喘、胃黏膜损伤(如持续胃痛)。

提醒:是否服用需由医生评估,不可自行决定或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阿司匹林怎么吃

剂量(小剂量即可,并非越大越好)。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病,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天),如100mg/片,每日1片。大剂量(如300mg以上)不仅不会增加效果,还会显著提高胃出血、牙龈出血风险。注意有些情况也会考虑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如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此外,在一些特殊疾病状态或联合治疗中也需要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为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服用时间(餐前还是餐后?)。普通片:对胃黏膜有刺激,建议餐后服用(随餐或饭后30分钟内),减少胃痛、恶心等不适;肠溶片:外层有耐酸涂层,需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空腹服用(空腹时胃内酸性环境强,药物快速通过胃到达肠道溶解,减少胃黏膜接触)。

服药方式(不可掰开、嚼碎)。肠溶片掰开后会破坏耐酸涂层,普通片嚼碎会增加胃黏膜局部刺激,均可能引发胃部不适或出血,需整片吞服,用适量温水送服。

服用期间需警惕的“出血信号”与注意事项

重点防范三大出血风险。(1)胃肠道出血(最常见):症状有黑便(柏油样便)、呕血(咖啡渣样物)、持续胃痛、贫血(乏力、面色苍白)。预防:合并胃溃疡者,可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避免同时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胃损伤)。(2)脑出血:突发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预防: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如突然停用降压药)。(3)皮肤、黏膜出血:皮肤瘀斑(不明原因青紫)、牙龈出血(刷牙时明显)、鼻出血、伤口愈合慢。处理方式:轻微出血(如牙龈)可观察,若频繁出现或出血不止,及时就医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血糖波动与药物相互作用。(1)对血糖的影响:阿司匹林可能增强胰岛素或降糖药(如磺脲类)的作用,少数患者出现低血糖(尤其老年、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注意监测血糖,避免空腹服药。(2)避免联用的药物:抗凝药(华法林、肝素):增加出血风险,需医生调整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刺激胃黏膜,加重阿司匹林的胃肠道损伤;某些中药(如丹参、当归、三七等)和中成药:可能增强抗血小板作用,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

阿司匹林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双刃剑”,用对了是“保护盾”,用错了可能伤身体。记住:小剂量(75~100mg/天)、遵医嘱、控出血、定期查,同时配合血糖、血压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在获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