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 抵御梅毒最坚固的“社会疫苗”

性健康教育 抵御梅毒最坚固的“社会疫苗”
作者:王少芬   单位: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5

在医学上,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利器。但当面对梅毒这类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时,有一种更为根本、覆盖范围更广的“疫苗”同样至关重要,它就是全面、科学、及时的性健康教育。这剂“社会疫苗”,接种于人心,生效于行为,是构建全民健康防线的基石。

梅毒为何始终是公共卫生重点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它曾被称为“花柳病”,可导致严重的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或导致胎儿先天性梅毒。

人类与梅毒的斗争已逾数百年,虽然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使梅毒在20世纪得到有效控制,但这并非一场已经结束的战役。时至今日,梅毒依然是我国需要高度警惕的重点性传播疾病。其传播呈现新特点:一方面,部分年轻群体面临性健康知识滞后于观念发展的困境,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等风险暴露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与社交软件的普及在便利社交的同时,也因其匿名性强、关系短暂等特点,容易形成高风险社交网络,显著增加了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概率。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群因离婚、丧偶后再婚等原因,性活跃度提高,但对性传播疾病的警惕性不足,常因症状隐匿或羞于启齿而延误诊治,成为潜在传染源。此外,流动人口、特定职业人群等也面临更高的暴露风险。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梅毒疫情持续存在,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医疗防御并非万能“预防针”

及时、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是治愈梅毒、阻断并发症的关键。疾控和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大梅毒筛查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尤其是在孕产妇、性病就诊者、重点场所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中推广检测。对确诊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对感染者的性伴进行通知和检测,是控制疫情扩散的直接有效手段。

然而,单纯依赖“治疗”这根支柱远不够稳固。其一,梅毒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常在未察觉时已传播他人;其次,治疗属于事后补救,无法预防新的感染发生;再者,即使治愈也无法获得永久免疫力,再次暴露仍会感染。因此,仅聚焦于“救火”而非“防火”,难以实现长效控制。

注射“社会疫苗”

要实现真正的“防火”,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前端——预防。而预防的核心,就是性健康教育。它不应被视为禁忌话题,而应被定位为一项基础的、普惠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抵御包括梅毒在内的所有性传播疾病的“社会疫苗”。

这剂“疫苗”之所以“坚固”,在于它能从根源上改变行为:

提升认知,破除迷思:科学普及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知识,澄清“只有不检点的人才会得性病”“只要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等常见误区,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与歧视。

赋能决策,倡导安全:指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掌握安全性行为的关键技能(如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并提升其在亲密关系中协商与拒绝的能力。

促进早诊,减少延误:让人们了解“早筛”的重要性,鼓励有风险行为者主动寻求检测,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切断传播链。

构筑“免疫屏障”

要让这剂“社会疫苗”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群体免疫”效应,需要全社会共同“接种”:

学校是主阵地:将适龄、科学、全面的性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及高校课程体系,用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方式,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

家庭是第一课堂:鼓励父母与子女进行开放、坦诚地沟通,提供正确的信息支持和情感引导。

媒体是扩音器:利用各类平台(包括社交媒体)传播权威、去污名化的科普信息,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专业媒体在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区和医疗机构是服务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门诊等场所,提供便捷的咨询、检测和宣教服务,将教育融入日常服务。

政策是保障:政府需制定并落实支持性政策,保障性健康教育的资源投入和跨部门协作机制。

梅毒的防控,是一场持久战。在持续优化医疗干预手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预防新感染。科学普及性健康教育,就是最有效的“社会疫苗”。它不立竿见影,却能从根本上提升每个人的防护力。让我们摒弃偏见,用科学和责任,共同为全民接种这剂最坚固的“社会疫苗”,织牢抵御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无形防护网,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基础。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