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属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当疱疹破溃后,患儿皮肤屏障受损,不仅易引发继发感染,还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因此,掌握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是手足口病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促进患儿康复、阻断病毒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疱疹破溃后的皮肤消毒要点
皮肤消毒是预防继发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需根据破溃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同时避免刺激皮肤加重患儿不适。
若疱疹破溃后渗出较多,或已出现轻微红肿,可在消毒后使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创面水分,再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形成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和细菌侵袭。需注意的是,严禁使用酒精直接涂抹破溃疱疹,酒精刺激性强,会引发剧烈疼痛,还可能加重皮肤损伤。此外,要监督患儿避免抓挠创面,可给年龄较小的患儿戴上棉质手套,修剪指甲并磨平边缘,防止指甲划伤皮肤导致感染扩散。
不同场景的消毒操作要点
皮肤创面局部消毒
皮肤疱疹破溃后,先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创面,清除渗出液和残留的疱疹皮屑,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用力摩擦加重创面损伤。清洁后,用新的无菌棉签蘸取医用碘伏,从创面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消毒范围需覆盖创面周围5cm左右的正常皮肤,确保消毒彻底。若创面较小且无明显渗液,每日消毒2-3次即可。若创面渗液较多,需增加消毒频次至每日4-5次,保持创面干燥清洁。
特别注意口腔内疱疹破溃的护理,口腔黏膜破溃后,患儿常因疼痛拒绝进食,可在每次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帮助患儿漱口,若患儿年龄较小无法配合,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对于口腔内较大的溃疡创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黏膜保护剂,缓解疼痛并促进创面愈合。
居住环境消毒
患儿居住的房间需保持空气流通,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通过空气流动降低室内病毒浓度。若遇阴雨天气或不便开窗时,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房间进行消毒,消毒前需将房间内的人员和宠物撤离,关闭门窗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消毒结束后需开窗通风20分钟以上方可进入房间。
地面和家具表面需每日消毒1-2次。清洁地面时,可先用扫帚清扫灰尘,再用稀释后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拖地,拖地时需按照“由内向外、由上向下”的顺序,确保地面每个角落都被消毒剂覆盖,拖布使用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洗干净后晾干备用。家具表面可用蘸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擦拭消毒,擦拭后静置15分钟,再用干净的湿抹布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避免患儿接触后误食。
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患儿从发病开始至症状完全消退后1周内,均具有传染性,在此期间需进行严格的隔离,避免患儿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隔离期间,患儿应单独居住在一个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房间,房间内保持安静,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为患儿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
家长和护理者在接触患儿时,需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儿前,应先洗手,并用75%乙醇对手部进行消毒。接触患儿过程中,需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若口罩被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接触患儿的衣物、分泌物、呕吐物后,需立即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彻底清洗双手,清洗时间不少于20秒,然后用75%乙醇对手部进行消毒。
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需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患儿呕吐时,应立即用一次性纸巾将呕吐物擦拭干净,然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呕吐物污染的地面、衣物等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后等待30分钟,再用干净的抹布擦拭干净。患儿的排泄物需排入马桶中,然后向马桶内倒入适量的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搅拌均匀后,盖上马桶盖,作用30分钟后再冲水,避免病毒随气溶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