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流脓涕?别把鼻窦炎当感冒治

鼻塞、流脓涕?别把鼻窦炎当感冒治
作者:潘玲隆   单位:永嘉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1717

春季流感高发期,王女士因持续鼻塞、流脓涕自行服用感冒药两周,症状非但未缓解,反而出现面部胀痛和嗅觉减退。经医院CT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增生。这一案例揭示了公众对鼻窦炎与感冒的认知误区——将鼻窦炎误认为普通感冒,不仅延误治疗,更可能引发中耳炎、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差异:感冒是“急症”,鼻窦炎是“慢性病”

1.鼻涕特征:清涕与脓涕的“分水岭”

感冒初期鼻涕多为透明水样,由病毒刺激鼻腔黏膜分泌黏液引发,通常在3-5天内随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减少。鼻窦炎患者的鼻涕则呈现黄色或黄绿色脓性,这是化脓性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在鼻窦腔内繁殖,导致黏膜坏死脱落形成的脓性分泌物。研究显示,鼻窦炎患者每日脓涕量可达50-100毫升,且擤鼻后仍有“擤不尽”的黏稠感。

2.头痛模式:感冒头痛“全脑散”,鼻窦炎头痛“定位痛”

感冒引发的头痛多为弥漫性钝痛,与病毒血症导致的血管扩张相关,通常在发热时加重,退热后缓解。鼻窦炎头痛则具有“定位性”特征:上颌窦炎表现为面颊部胀痛,晨起轻、午后重;额窦炎引发前额部压迫感,弯腰时加重;筛窦炎导致鼻根部或内眦区刺痛;蝶窦炎则表现为头顶或枕部深部钝痛。这种头痛模式与鼻窦腔内压力变化直接相关。

3.病程长度:感冒“自限”,鼻窦炎“反复”

普通感冒病程通常为7-10天,即使不治疗也可自愈。鼻窦炎病程则持续2周以上,急性鼻窦炎若未彻底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窦炎,出现反复鼻塞、流脓涕,甚至嗅觉永久性丧失。研究显示,约30%的急性鼻窦炎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

病因机制:病毒与细菌的“战场”不同

1.感冒:病毒入侵的“闪电战”

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上呼吸道,病毒在鼻腔黏膜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此时鼻腔分泌物以黏液为主,目的是通过“冲洗效应”清除病毒。当免疫系统激活后,7-10天内可完全清除病毒。

2.鼻窦炎:细菌定植的“持久战”

鼻窦炎的发病需满足两个条件:鼻窦口阻塞与细菌定植。感冒或过敏导致鼻黏膜肿胀,阻塞鼻窦自然开口,使鼻窦内成为缺氧环境。此时,原本存在于鼻腔的定植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趁机侵入鼻窦,在缺氧环境下形成生物膜,抗生素难以穿透。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中,生物膜覆盖率可达60%-80%。

诊断误区:CT扫描是“金标准”

1.症状重叠的“陷阱”

感冒与鼻窦炎早期症状高度相似:鼻塞、流涕、头痛。但关键区别在于:感冒患者鼻腔黏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咽部可能轻度充血;鼻窦炎患者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部分伴有眼眶周围水肿,按压额窦或上颌窦区可诱发疼痛。

2.辅助检查的“必要性”

鼻内镜:可直视观察中鼻道、嗅裂等区域是否有脓性分泌物,评估鼻息肉大小。

鼻窦CT:显示窦腔黏膜增厚(>3mm)、液平面或软组织影,是诊断鼻窦炎的“金标准”。研究显示,CT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敏感度达92%,特异度达89%。

血常规:感冒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鼻窦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预防措施: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护”

1.感冒预防:阻断传播链

手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洗手20秒。

口罩防护:流感高发期佩戴N95口罩。

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重症风险。

2.鼻窦炎预防:维护鼻腔健康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过敏原。

擤鼻技巧:单侧交替擤鼻,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脓涕逆流入耳。

及时治疗:感冒后出现脓涕超过10天,立即就医排查鼻窦炎。

结语:科学认知,精准治疗

当鼻塞、流脓涕持续超过10天,或伴随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时,需警惕鼻窦炎的可能性。及时进行鼻内镜和CT检查,避免将鼻窦炎误认为感冒而延误治疗。通过科学预防、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鼻窦炎,守护鼻腔健康。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