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娃的“肿腮”预警信号

流行性腮腺炎:娃的“肿腮”预警信号
作者:蒙家栋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115

“孩子耳朵下面突然肿了一块,一碰就喊疼,还发烧——这是不是‘痄腮’?”在儿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很常见。让孩子腮帮子肿起来的“痄腮”,其实就是流行性腮腺炎。它是儿童和青少年常遇到的呼吸道传染病,看似只是“脸肿了”,背后却可能藏着健康风险,家长有必要提前弄明白这些事。

先认清楚: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专爱“攻击”孩子脸颊两侧的腮腺——就是耳朵下方那个负责分泌唾液的腺体。5到15岁的孩子最容易得,冬春季节尤其多发,在幼儿园、小学里很容易一传十、十传百。

病毒进入孩子身体后,不会马上“捣乱”,通常会潜伏2到3周才出现症状。刚开始,孩子可能有点发烧、头痛、没胃口,跟普通感冒有点像;1到2天后,腮腺开始肿起来,一般先肿一边,过1到4天另一边也可能肿,摸起来硬硬的,按一下就疼,孩子张嘴吃饭(尤其是吃酸的)时,疼得更厉害。这种肿胀通常要持续7到10天才会慢慢消下去。

别大意:“肿腮”背后可能有并发症

很多家长觉得“痄腮”扛几天就好,其实并非如此。腮腺炎病毒很“狡猾”,除了让腮腺肿胀,还可能侵袭其他器官引发并发症,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更需警惕:男孩可能出现睾丸炎,多在腮腺肿后1周发作,表现为睾丸肿痛、发烧,严重时影响功能;女孩可能患卵巢炎,出现腹痛、呕吐。病毒还可能累及脑部引发脑膜脑炎,导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抽搐,少数会留下听力下降的后遗症;若伤及胰腺,孩子会出现上腹痛、食欲不振,需及时治疗。

这些并发症往往比“肿腮”本身更危险。因此,孩子患腮腺炎后,家长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务必立即送医,避免延误病情。

病毒怎么传给孩子?这两种途径要防

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很强,病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方面是飞沫传播,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进入空气,其他孩子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另一方面是接触传播,孩子若接触被患者唾液污染的玩具、碗筷、毛巾,再摸口鼻,也可能被传染。

更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出现“肿腮”前1到2天,直到腮腺消肿后3到5天,都有传染性。这意味着有些孩子还没显出症状就已传播病毒,也是它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流行的原因。

孩子中招后,家长这么做才对

目前对付腮腺炎病毒没有特效药,护理重点是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首先需居家隔离,确诊后避免孩子去学校或幼儿园,直至腮腺完全消肿后再隔离3到5天,防止传染他人。同时要缓解症状:发烧时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腮腺疼痛可用冷毛巾湿敷;让孩子多喝温水,吃清淡易嚼的食物(如粥、面条),避免酸、辣、硬的食物刺激腮腺加重疼痛。

此外,需密切观察病情,每天留意孩子精神状态,是否有头痛、呕吐、腹痛,男孩要关注睾丸是否肿痛,出现异常需及时送医。还要注意,别用偏方敷草药(可能刺激皮肤),也别滥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还可能有副作用),科学护理才能帮助孩子更快康复、减少健康风险。

预防最关键:疫苗加防护,双管齐下

想让孩子躲开流行性腮腺炎,提前预防最有效,尤其集体生活的孩子。接种疫苗是最可靠的办法:我国免费提供麻腮风联合疫苗,18-24月龄打1剂,6岁再打1剂,保护率超90%。家长要按时带孩子接种,未打够的及时补种。

此外,日常需减少接触风险:流行季少去人群密集处,必要时戴口罩;班级有病例要多留意孩子状态。同时教孩子勤洗手,家里多通风,玩具、碗筷定期消毒,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全力筑牢健康防护屏障。

儿科医师提醒,流行性腮腺炎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重视预防、发现后及时处理,就能大大降低风险。记住,孩子腮帮子突然肿起来、喊疼时,别当成小毛病,及时看医生、科学护理,才能让孩子安全度过病程,躲开并发症的麻烦。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