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隐形杀手”:细菌型食物中毒如何通过检验“现形”?

餐桌上的“隐形杀手”:细菌型食物中毒如何通过检验“现形”?
作者:易慧玲   单位:德阳市旌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952

一顿看似新鲜的海鲜大餐、一份冷藏过夜的剩菜,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温床”。当我们享受美食时,看不见的细菌正悄然繁殖,引发呕吐、腹泻甚至危及生命的食物中毒。它们如何被科学检验揪出?

一、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引发的急性感染或中毒性疾病。与化学性中毒(如农药残留)、天然毒素中毒(如毒蘑菇)不同,这类疾病的“元凶”是能在食物中大量繁殖的微生物。

其发生往往具有鲜明特征:群体性(同吃者集体发病)、时效性(进食后数分钟至数天内发病)、关联性(有明确共同食物暴露史)。

细菌污染食物的途径五花八门:生肉与熟食交叉污染、厨师手部卫生不佳、食物储存温度不当(如室温存放超过2小时)、烹饪时加热不彻底等。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后有哪些症状?

细菌“作案”的潜伏期和症状,与其种类和毒素特性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两类表现:

胃肠型症状最为常见,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常伴有发热(38-40℃)、乏力等。神经型症状虽少见但凶险,以肉毒杆菌中毒为代表。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会攻击神经系统,导致视力模糊、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甚至肌肉麻痹。

三、引起中毒的常见细菌有哪些?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黑名单”上,以下几种细菌最为常见: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不产生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有鞭毛,能运动。藏身高风险食材的“惯犯”,常污染生肉、禽蛋、乳制品。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泻,儿童和老人更易发展为重症。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荚膜,多形性球杆菌。菌体两端浓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海鲜中的“专属杀手”,在海鱼、虾、贝类中检出率极高。每年夏季沿海地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常由它引发,特征是洗肉水样腹泻,部分患者伴有血便。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剩菜里的“潜伏者”,可通过厨师的手或化脓伤口污染食物。其产生的肠毒素耐高温,即使加热剩菜也无法消除,中毒后以剧烈呕吐为主要表现。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产芽孢杆菌。发酵食品中的 “隐形炸弹”,在自制豆瓣酱、腐乳、腊肠中可能滋生。

此外,大肠杆菌、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等也是常见“凶手”,其中李斯特菌对孕妇威胁极大,可能导致流产或胎儿感染。

四、细菌型食物中毒检验技术与方法

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检验人员如同“微生物侦探”,通过多步骤技术让细菌“现形”:

第一步:样本采集——锁定可疑线索。检验的准确性始于样本质量,专业人员会采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以及剩余食物、餐具擦拭物、厨房水源等。

第二步:增菌培养——让“微量凶手”显形。多数情况下,样本中的细菌数量极少,需先“放大”线索。将样本放入特定营养液,在恒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让细菌数量从几十个繁殖到数百万个,就像给模糊的指纹进行增强处理。

第三步:分离鉴定——给细菌“拍身份证”。传统培养法:将增菌后的样本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不同细菌会呈现独特形态。比如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形成绿色菌落,沙门氏菌在SS培养基上呈无色透明状。检验人员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反应(如大肠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初步确定细菌种类。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技术如同“基因放大镜”,能特异性扩增细菌的特征基因片段,2-4小时即可确认是否存在目标细菌。基因测序则能读取细菌的“遗传密码”,甚至追溯其来源(如判断某批污染肉类的产地)。

第四步:毒素检测 —— 揪出 “致命凶器”。对产毒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需额外检测毒素:肉毒毒素检测采用“小鼠生物试验”,葡萄球菌肠毒素则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试剂盒)检测。

细菌性食物中毒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舌尖安全,远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威胁。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