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呼吸刺客——慢性阻塞性肺病

无声的呼吸刺客——慢性阻塞性肺病
作者:方媛媛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8975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常年早上咳嗽、痰多,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总以为是‘老慢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其实,这些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悄然来袭的信号,我国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每分钟就有2.5人因它死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死因,却仅有不到三成的患者被早期确诊。

那么什么是慢阻肺?我们的肺就像一套‘呼吸系统’:气管是‘主管道’,支气管是‘分支管道’,肺泡是‘气球’,吸气时气球膨胀,呼气时气球收缩,把废气排出去。而慢阻肺,就是这些‘管道’和‘气球’长期被炎症、烟尘‘破坏’,使管道变窄、内壁变厚,气球弹性变差,导致‘废气排不出去’,新鲜空气也进不来,人就会越来越喘。

一、警惕这些早期信号,别让肺功能悄悄溜走

1.老咳嗽:清晨持续性咳嗽是慢阻肺最早的警报,常被误认为“烟民咳”而忽视。这种咳嗽不会随感冒痊愈而消失,持续超过3个月,年年犯并且连续2年以上。痰量以晨起最多,初期多为白色黏液痰,感染时转为脓性。

2.痰多:每天都有痰,尤其早上起来要“清嗓子”,吐不完的感觉。

3.动一动就喘:一开始是爬楼、快走时气短,后来慢慢发展到平地走路、甚至坐着休息时也喘。一个简单自测法: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若逐年减少超30米或步行速度明显下降,务必就医检查。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都这样’‘戒烟后就好了’,这是很大的误区,慢阻肺的肺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等出现明显喘憋时,肺功能可能已经丢了一半,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二、揪出“元凶”:哪些人容易得慢阻肺?

1.头号凶手-吸烟: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10倍,每天吸烟20支以上、烟龄超20年的人,几乎一半会中招。二手烟同样危险,家人吸烟的女性、儿童,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2.其他“帮凶”:

①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烧煤/柴火的烟雾;

②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粉尘(矿工、建筑工)、化学气体(油漆工、化工厂工人);

③反复呼吸道感染:小时候经常得肺炎、支气管炎,或成年后反复感冒、肺部感染;

④年龄:40岁以上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三、不控制的后果:慢阻肺有多“狠”?

①肺功能越来越差:从“活动后喘”变成“不动也喘”,最终可能需要长期吸氧甚至呼吸机。

②并发症找上门:容易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甚至增加肺癌风险。

③家庭负担重:晚期患者需要长期护理,反复住院,经济负担重。

四、关键行动:如何预防和治疗?

1.做好三件事,远离慢阻肺

①戒烟:吸烟是唯一能通过自己行动逆转的风险因素,哪怕吸了几十年,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也会明显减慢,戒烟困难的可以求助于医疗专业人员。

②避开“伤肺”环境:做饭开强抽油烟机,少用煤炉;雾霾天戴N95口罩;职业暴露者做好防护(戴防尘口罩、定期体检)。

③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查一次肺功能:就像测血压一样简单,吹一口气就能发现早期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规范治疗“稳住”病情

①药物治疗:很多人认为“慢阻肺治不好就不用治”,其实不然,虽然不能根治,但用药能明显减轻症状。最常用的是吸入剂(如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直接作用于肺部,副作用小,起效快。切不能‘不喘就停’——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加重。每急性发作一次,肺功能就会永久下降10%以上。即使症状稳定,也一定要按医生要求坚持用药。

②康复训练:

呼吸操:练习“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像吹蜡烛一样呼吸,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2~3倍),增强呼吸肌力量。

③适度运动:很多人认为慢阻肺患者不宜运动,会加重呼吸困难,并非如此。适度有氧训练(如步行、太极)可提升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④家庭氧疗:出现‘缺氧’症状的患者,要坚持长期低流量吸氧(每天至少15小时),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

⑤预防感染: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感冒和肺部感染。

慢阻肺不可怕,怕的是忽视早期信号、拒绝改变习惯。记住:戒烟是最好的预防,早查肺功能是最好的发现,坚持治疗是最好的控制。让我们“肺”常守护,自在呼吸!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