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 如何避免“睡太浅”或“睡太深”

麻醉深度监测 如何避免“睡太浅”或“睡太深”
作者:​王壹   单位:绵阳市麻醉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绵阳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12

手术室里,患者躺在手术台上,麻醉药物缓缓注入体内。此时,麻醉医生正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与波形——这些数据不仅关乎患者能否在无痛中完成手术,更决定了其生命体征的稳定。麻醉深度,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是手术安全的核心密码。

麻醉深度的“黄金区间”

麻醉深度并非越深越好,也并非越浅越安全。理想的麻醉状态需满足三个条件:患者完全失去痛觉、处于可控制的睡眠状态、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若麻醉过浅,患者可能出现术中知晓(能感知疼痛或听到声音),甚至因应激反应引发心律失常;若麻醉过深,则可能抑制呼吸循环系统,导致血压骤降、脑缺氧等严重后果。

麻醉深度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遗忘期:从麻醉诱导到意识消失,患者逐渐进入无记忆状态。

兴奋期(现已较少见):患者可能出现躁动,反射活跃。

手术期:眼球固定、瞳孔缩小,呼吸循环稳定,是手术的最佳时机。

过量期:呼吸循环严重抑制,需立即干预。

麻醉医生的目标,是将患者精准控制在“手术期”这一黄金区间。

监测“睡眠”的科技利器

现代麻醉学已发展出多维度的监测体系,通过客观数据替代传统经验判断。

1.脑电波的“翻译官”:BIS监测

脑电图(EEG)通过头皮电极捕捉大脑电信号,而BIS(脑电双频指数)则将复杂波形转化为0~100的数值。当BIS值在40~60时,表明患者处于适宜的麻醉深度;低于30可能提示麻醉过深,需警惕呼吸抑制;高于60需追加药物以防止术中知晓。

2.瞳孔:反映麻醉深度

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是评估麻醉深度的直观指标。正常瞳孔在强光下会迅速缩小(缩瞳反应),若反应迟缓或消失,可能提示大脑功能受抑,需调整麻醉剂量。这一方法无需复杂设备,在资源有限时尤为实用。

3.生命体征的“连锁反应”

麻醉药物会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变化。

血压:麻醉过深可能引发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

心率:浅麻醉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深麻醉时迷走神经占优,心率减慢。

呼吸: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需通过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及血氧饱和度(SpO₂)来评估风险。

4.听觉诱发电位(AEP):捕捉大脑的“无声回应”

通过耳机播放声音刺激,AEP监测可记录大脑皮层对声音的电生理反应。麻醉药物会延长反应潜伏期、降低波幅,其变化与麻醉深度呈负相关。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

精准调控的“艺术”

麻醉深度的管理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

药物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实时调整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或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的剂量。

神经阻滞:对四肢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

目标导向麻醉:以特定生理指标(如BIS值、血压)为目标,动态调整麻醉方案。

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降低单一药物过量风险。

患者与医生的“双向奔赴”

麻醉安全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需要患者的配合。

术前:如实告知用药史、过敏史及吸烟饮酒习惯,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麻醉药物代谢。

术中:避免无意识动作干扰监测设备。

术后:配合苏醒评估,及时报告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每一次监护仪的波动,每一组数据的更新,都是麻醉医生守护患者安全的无声誓言。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现代麻醉学正为手术患者编织一张更安全、更舒适的“睡眠之网”。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