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耳部疾病,在居住于潮湿、温暖环境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比较多发。患者通常会有耳部瘙痒、疼痛、分泌物增多甚至是听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做好护理,可能进一步引发鼓膜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护理展开详细的科普。
耳道的日常清洁
1.工具选择
避免使用发卡或棉签等硬物掏耳朵,否则不仅可能划伤耳道皮肤,甚至还会将真菌孢子推入耳朵深处。可以选择无菌棉球或者专用耳道清洁棒对外耳道口的分泌物轻轻擦拭,并且可以在这些工具的前端包裹医用纱布。
2.清洁频率
每日对外耳道口清洁的频率建议为1~2次,以此来保持耳道的清洁和干燥,并且这也有利于维持外耳道的健康状态。
3.干燥技巧
在清洁之后,可以保持侧耳的姿势以晾干,或者也可以在耳道内滴入医用耳道干燥剂,如3%硼酸乙醇溶液,这样可以促进耳道内残留水分的蒸发。但干燥剂使用后需通过侧头让液体自然流出,以免残留在耳道内形成刺激。
耳道的局部用药
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关键,但患者需要严格根据医嘱用药,以免擅自用药导致增加耐药性的风险。而常见的药物及护理要点有以下几点:
1.外用软膏类
如酮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患者在用药时应确保药物能够直接与感染部位接触。操作时使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药膏,并沿着耳道壁缓慢地涂抹,避免堵塞耳道而影响听力。用药需每日2次,并持续2~4周,其中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完成疗程,以防复发。
2.滴耳液类
如氟康唑滴耳液、水杨酸乙醇滴耳液等,用药之前需将药液加热至与体温相近的温度,以防刺激引起患者眩晕。操作时患者保持侧卧位,并将患耳朝上,轻拉耳廓让耳道变直,再滴入3~5滴的药液后保持5分钟的体位,让药液充分浸润耳道。滴耳后如果患者有短暂的刺痛或灼热感,属于正常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则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3.耳道冲洗
如果患者耳道分泌物较多,可由专业医生进行耳道冲洗,先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每日3次,一般浸泡3天后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即可。冲洗完后使用无菌纱布将耳道内的水分吸干,再涂抹抗真菌药膏。
生活习惯的调整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复发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患者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防护:
1.避免耳道进水
在洗澡或者游泳时应佩戴耳塞,耳塞需选择硅胶材质且贴合耳道不易脱落的类型。如果耳道进水,要立即使用无菌棉签轻轻吸干水分,或者通过侧头单脚跳跃,以促进水分的排出。另外患者应避免去公共浴池或者未消毒的游泳场所,以防交叉感染。
2.控制耳道湿度
在梅雨季等潮湿气候,可以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保持空气干燥,建议保持室内湿度50%~60%。在运动后需及时擦干耳部的汗水,以防汗液滞留滋生真菌。
3.增强免疫力
在饮食上,需增加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全谷物等,以促进耳道皮肤的修复;在作息上,应保持规律的习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对于糖尿病患者,则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免高血糖环境导致真菌感染加重。
4.避免共用物品
患者日常避免与他人共用耳机、挖耳勺等物品,以防造成真菌孢子的传播。同时建议每周清洗一次耳机套,可以使用75%的酒精棉片进行擦拭消毒。
特殊人群的护理
儿童患者在清洁时家长需固定其头部,以免挣扎造成耳道损伤;用药剂量需要根据体重进行调整,如克霉唑乳膏每次用量为成人的1/3。
外耳具有自洁功能,老年患者如果耳道分泌物增多,可以适当通过咀嚼促进其排出,若仍无效,可以考虑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清洁处理。
免疫力低下者根据情况需延长用药的疗程,如延长至4~6周,并定期进行耳道分泌物培养复查。
总之,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大多数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在2~6周内康复。但如果患者症状反复或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