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麻醉如何避免“术中知晓”

现代麻醉如何避免“术中知晓”
作者:​雷颖   单位:韶关市妇幼保健院
45

手术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本就是一件令人心生忐忑的事,而“术中知晓”更是如同手术阴影中的一道冷光,让人恐惧不已。那么,“术中知晓”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多可怕?现代麻醉又有哪些妙招来预防这一情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术中知晓”的神秘面纱。

从专业角度来讲,“术中知晓”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时,意识并未被麻醉药物完全抑制,从而对手术过程存在部分记忆,甚至能感受到手术操作带来的疼痛。简单来说,就是在本该无知无觉的手术中,患者却“醒了”。想象一下,在手术台上,你能听到医生的交谈、器械的碰撞声,甚至能感觉到手术刀在自己身体上划动,却因为肌肉松弛剂的作用,无法移动、无法呼喊,这种“清醒的无助”,便是术中知晓患者的真实遭遇。

术中知晓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千差万别,就像有的人喝一点酒就脸红上头,有的人却千杯不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的麻醉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若麻醉医生未能精准把握,就容易导致麻醉过浅,引发术中知晓。同时,麻醉设备是保障麻醉效果的重要工具,但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比如麻醉剂输送装置失灵,导致药物输送不足,或者麻醉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都可能使患者在手术中意外清醒。还有长期使用镇痛药物或酗酒的人群,身体对麻醉药物可能产生耐药性,使得常规剂量的麻醉药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就好比长期服用抗生素,细菌会产生耐药性一样,身体对麻醉药的反应也会变得迟钝。

术中知晓的可怕之处,首先体现在术中的痛苦体验上,对于经历深度术中知晓的患者而言,手术过程宛如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他们能清晰感知到手术器械对身体的切割、牵拉,这种真实且强烈的疼痛,远超常人想象,同时,因肌肉松弛剂作用无法动弹、呼喊,只能在极度恐惧中默默承受,那种无助感如同被黑暗吞噬,让人濒临崩溃。而其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术中的痛苦,许多患者在术后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可能会反复回忆起手术中的恐怖场景,哪怕只是听到与手术相关的声音,都会瞬间陷入极度恐惧之中,这种心理创伤还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失眠,使患者对医院、医生产生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进而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配合度以及生活质量,有的患者甚至会因此产生社交障碍,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此,在术中麻醉管理方面,可采用脑电监测技术(如BIS、熵指数)实时评估麻醉深度,维持合适镇静水平。另外,避免单纯依赖肌松药,确保镇痛与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吸入麻醉药)足量。对麻醉设备的泄漏情况重点检查,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术中知晓风险,尤其对高危患者需加强监测与药物调整。

不过,现代麻醉技术已经有了一系列预防术中知晓的有效手段。在术前,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长期用药情况、以往麻醉经历等,同时,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肝肾功能等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脏器功能,通过这些信息,麻醉医生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宜的麻醉方案,此外,麻醉医生还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对麻醉的疑问,术前告知患者风险并预防性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因为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能会影响麻醉效果。在麻醉药物与方案的选择上,现代麻醉多采用平衡麻醉技术,即联合使用多种药物:镇静催眠药如丙泊酚,让患者进入梦乡、失去意识;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肌肉松弛剂使患者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确保麻醉效果的平衡与稳定,对于一些特定手术或患者,还会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监测的方式,从源头上降低术中知晓的风险。

虽然“术中知晓”听起来令人胆寒,但在现代麻醉技术的层层守护下,其发生率已经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医疗团队也将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麻醉技术和管理,为每一位患者的手术安全与舒适保驾护航。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