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除了酒精会影响驾驶操作,很多药物也会影响驾驶安全,这就是所谓的“药驾”。所谓“药驾”,是指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行为。一些药品服用后会产生嗜睡、困倦、反应迟钝、视物模糊、注意力分散等情况,降低驾驶员操作安全性,其危害并不亚于酒驾。
一项调查交通事故用药情况的研究表明,服用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的事故率为72%,而服用抗抑郁或镇静药的人,事故率达到了97%。国外一项调查也显示,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群中,就有近两成是因为“药驾”造成的。因此驾驶员开车前吃药一定要谨慎。那么,这么多种药品,到底哪些药物会影响驾驶安全呢?本文将介绍一些对驾驶安全存在潜在影响的药物类别。了解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在服药期间做出明智的决策,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药驾”的祸首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曾列出七大类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其中包括抗组胺药、抗抑郁焦虑类药、镇静催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癫痫药、降血糖类药。从药品影响驾驶的原因上看,可分为以下三类:
“药驾”祸首之一:疲劳驾驶。抗过敏药、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等会造成疲劳驾驶。
抗过敏药是用于缓解过敏症状的药物,如鼻塞、打喷嚏和眼部瘙痒等。常见的抗过敏药包括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酮替芬等。然而,抗过敏药物会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影响驾驶能力,因此每一种抗过敏药的说明书上都有醒目标识:“服用后严禁驾驶舟车及高空作业”。故我们在服用此药物后应避免驾驶。
镇静剂和安眠药是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的常见药物,当晚服用后能使人安睡,翌日还会遗留有头晕目眩、乏力思睡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在服用这些药物后,驾驶能力会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无论是服药当时还是次日,都不建议驾驶车辆。
“药驾”祸首之二:被酒驾。服用含酒精的药品,导致酒驾。
我们虽然没有喝酒,但许多药物中含有酒精成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由药驾变成了酒驾。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云南白药酊、消咳喘糖浆,这些药物都含有酒精成分,能使人“被酒驾”。例如1支10毫升的藿香正气水里,含40-50%的酒精。有人做过实验,喝完1支藿香正气水,1分钟后进行酒精测试,结果呼气酒精含量达到146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酒驾标准(20毫克/100毫升)。要辨出含酒精的药物不难,只需看药品说明书的成分表里,是否标有“乙醇”(酒精的化学名)。对某些特殊药物,有更简便的识别法,就是看药品名里是否含“酊”字。通常属于酊剂的药品,它是把药物浸在酒精里或溶解在酒精后所制成的药剂。因此,酊剂药品很大可能含有酒精。比如,用来治疗关节疼痛的云南白药酊,用来治疗胃肠疾病的洋金花酊等。
“药驾”祸首之三:晕驾。降压药、降糖药服用不当,导致晕驾。
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常见疾病,而降压药、降糖药也在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7大类对驾驶有影响的药品之中。如果驾驶前连这些药都不能吃,那岂不是没多少人能够开车了?其实这两类药品对驾驶安全的危害主要是由服药不当引起的“晕驾”。如降压药服用后由躺着、坐着突然站立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出现眩晕、出汗、心慌;降糖药服用过量则可能带来低血糖,导致头晕、手抖等情况发生。清楚了解“晕驾”的原因后,我们就知道驾驶前应该谨慎服用这些药物,但没有必要完全禁用。开车前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开车时多注意自己身体状况,如感到不舒服,应马上停车休息。
我们要如何避免药驾呢?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药品“驾驶等级”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驾驶能力的药物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1.就医或配药时,向医生或药师表明自己需要驾驶车辆的情况,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2.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注意“不良反应”或“注意事项”一栏。若说明书上标明“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服药后应避免驾驶车辆。3.注意错开服药和开车时间。开车前4小时慎用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或服用这些药休息6小时后再开车。4.服药后留意自身状态。服药后出现身体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停车休息,必要时就医处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