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别只补水

腹泻 别只补水
作者:代欢   单位:仁寿县钟祥镇卫生院
451

“十分钟跑三趟厕所”“拉到浑身无力站不稳”,腹泻发作时的窘迫与痛苦几乎人人深有体会。尤其季节交替、气温多变时,食物变质、病毒活跃、腹部着凉等因素叠加,腹泻更易高发。面对腹泻,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猛灌白开水”,却不知单一补水远远不够——不当护理可能让腹泻从“短期不适”变成“持久战”,甚至引发脱水、肛周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想要快速摆脱困扰,需打好“补水、饮食、肛周护理、用药、生活防护”组合拳。

腹泻不是“病”,而是身体的“求救信号”,本质是肠道受刺激后的保护性反应——细菌、病毒入侵,或饮食过敏、生冷油腻、腹部受凉导致肠道蠕动紊乱时,肠道会加快蠕动排出有害物质。但这个过程中,肠道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大幅下降,大量水分、钠、钾等随粪便流失。单纯喝白开水只能补水,无法弥补电解质,长期可能引发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出现乏力、心慌等症状。科学补水首选口服补液盐,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黄金标准”,其精准配比的葡萄糖、氯化钠等成分,能利用肠道吸收机制让水分和电解质高效进入血液循环,快速纠正脱水。

若手边没有口服补液盐,可临时用500毫升温开水加1.75克食盐(约小半勺)和10克白糖(约2勺)搅拌,但浓度不可随意调整:盐多刺激肠道,糖多加剧水分流失。补水需“少量多次”,每次100-150毫升,每隔15-20分钟喝一次,避免给肠胃增加负担。

饮食调理是腹泻恢复的“营养基石”,很多人易陷入误区:一是认为“禁食能让肠道休息”,二是觉得“只能喝白粥”。其实完全禁食会导致能量不足,肠道黏膜修复缺乏营养支撑,延长病程;长期只喝白粥则会造成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影响免疫力。正确策略应“循序渐进、温和滋养”:腹泻初期,选小米粥、大米粥、烂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减轻肠道负担;待腹泻次数减少、腹痛缓解后,逐步添加蒸苹果(含果胶吸附有害物质、保护肠黏膜)、煮山药(健脾养胃)、鸡蛋羹、嫩豆腐等,为肠道修复提供原料。

肛周护理是易忽视的“细节痛点”。频繁排便会破坏肛周皮肤屏障,导致发红、刺痛甚至感染,做好三步:排便后用流动温水轻柔冲洗,无条件时用无刺激湿厕纸;用柔软毛巾轻轻蘸干水分,保持干燥;皮肤发红时涂温和护臀膏或氧化锌软膏,破损后及时用抗菌软膏防感染。

用药最危险的是“盲目止泻”。腹泻是肠道排出毒素的自我保护机制,若病因未明(如细菌感染早期)用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会将毒素滞留在肠道,导致感染扩散。正确做法是“对症处理”:腹泻次数少、无发热、腹痛,可先补水和饮食调理;若伴随高热、黏液脓血便、剧烈腹痛,或持续3天无缓解,需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抗感染药物或蒙脱石散——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病原体和毒素,覆盖肠黏膜起到保护作用,且不被人体吸收,安全性较高。腹泻后期可服用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加速功能恢复。

生活防护同样重要,感染性腹泻(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引起的)具有强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飞沫传播。患者个人用品需单独使用,每次用后煮沸消毒;马桶、洗手池等高频接触部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排便后彻底洗手,避免病毒传播给家人。同时注意腹部保暖,用热水袋或暖贴热敷腹部,缓解肠道痉挛、腹痛。充足休息也关键,身体睡眠时会集中能量对抗病原体,过度劳累只会延长恢复时间。

总之,腹泻虽常见,但绝非“忍一忍就好”的小事。它的恢复,需要科学补水筑牢“安全防线”,用合理饮食提供“修复能量”,靠细致护理规避“次生伤害”,凭规范用药控制“病情发展”,以严格防护杜绝“交叉感染”。掌握这套完整的护理方法,才能在遭遇腹泻时从容应对,让肠道快速回归健康状态。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