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在医疗领域,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而这背后,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简称手供中心)承担着关键任务。它们如同手术器械的“私人定制管家”,通过专业且细致的分类处理,让每一件手术器械都能以安全无菌的状态投入使用。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揭开手供中心对手术器械分类处理的神秘面纱。什么是手术器械分类处理手供中心作为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安全。手术器械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不同器械在材质、结构、精密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若不进行科学分类处理,不仅会降低处理效率,还可能因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等严重问题。例如,精密的眼科手术器械与大型骨科器械,在处理方法上截然不同,只有分类处理,才能确保每类器械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保障其性能和安全性。
如何分类处理
按使用科室与手术类型分类:医院科室众多,不同科室的手术对器械需求各不相同。手供中心会首先按照使用科室进行初步分类,如外科手术器械、妇产科手术器械、口腔科手术器械等。以外科为例,又可根据手术类型进一步细分,如心脏外科手术器械、胃肠外科手术器械等。因为不同手术类型涉及的操作和对器械的损耗程度不同,分类处理有助于后续针对性地进行维护和管理。
按器械材质与结构分类:手术器械材质多样,包括不锈钢、钛合金、陶瓷等,结构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将相同材质和结构的器械归为一类,便于选择合适的清洗和消毒方法。例如,不锈钢器械可耐受高温高压灭菌,而一些含塑料部件或精细结构的器械,高温高压可能导致损坏,需采用低温灭菌方式。此外,结构复杂的管腔类器械,如吸引管、输尿管镜等,清洗难度大,需要单独分类,采用特殊的清洗流程和工具。按污染程度分类:根据手术器械使用后受污染的程度,可分为高度危险器械、中度危险器械和低度危险器械。高度危险器械,如手术刀片、穿刺针等,直接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血管,污染程度高,处理要求最为严格;中度危险器械,如喉镜、呼吸机管道等,仅与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处理标准次之;低度危险器械,如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等,一般只与完整皮肤接触,处理相对简单。通过污染程度分类,合理分配处理资源,确保高风险器械得到重点处理。精细化处理流程预处理与回收。手术结束后,器械会残留血液、组织等污染物,若不及时处理,干涸后会增加清洗难度。因此,手术器械使用后需立即进行预处理,如浸泡在含酶清洁剂中,初步分解有机物。随后,手供中心专人负责回收,使用封闭的回收车或容器,避免污染物扩散,同时做好交接记录,确保器械数量准确。清洗:回收后的器械进入清洗环节,这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基础。根据器械分类,采用不同的清洗方式。对于一般器械,可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通过机械冲刷和清洗剂的作用,去除表面污渍和微生物;对于结构复杂或难以清洗的部位,需借助超声清洗、手工刷洗等辅助手段。清洗过程中,还要对器械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损坏、变形等情况,及时维修或报废。消毒与灭菌:清洗后的器械需进行消毒和灭菌,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针对不同分类的器械,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环氧乙烷灭菌可用于不耐高温高压的精密器械;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则适用于一些对温度和湿度敏感的器械。灭菌后,还要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器械达到无菌标准。包装与发放:灭菌合格的器械,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包装。包装材料需具备良好的灭菌适应性和密封性,以保证器械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包装完成后,按照科室和手术需求进行发放,同时做好发放记录,实现器械的全程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