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一个被忽略的健康“杀手”

牙周病:一个被忽略的健康“杀手”
作者:于淼   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 牙周黏膜病科
333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老掉牙”,这两句深入人心的老话,或许正是国人普遍忽视牙周健康的文化根源。然而现实令人警醒:我国8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病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和普遍性,早期症状极易被忽视,但长期发展会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牙周炎是导致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更是全身健康的“隐形杀手”。

隐匿的破坏者: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两类:牙龈炎是早期可逆阶段,仅牙龈红肿出血;若未及时治疗,会发展为牙周炎,炎症会深入侵犯牙周膜、牙槽骨。患者除了牙龈红肿、出血以外,还会出现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严重时导致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和美观,且不可逆。

牙周炎的病因

局部因素。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是牙周病致病的始动因子,如果没有及时清除,会矿化形成牙结石,不仅会刺激牙龈,还会为细菌滋生提供环境,加快病情发展。创伤咬合、不良修复体、解剖因素、食物嵌塞、口呼吸等也是牙周病发展的局部刺激因素。

全身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口腔细菌经过牙龈伤口进入血液,会引发全身炎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率。糖尿病:糖尿病和牙周病呈双向关系,牙周病加重糖尿病,使血糖难以控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有牙周病,而且病情比较严重。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细菌吸入呼吸道,可能引发肺炎、慢阻肺,老年人、卧床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发生风险更高。细菌还可能随着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牙周病患者的口腔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比较高,且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

另外,孕妇患牙周病,细菌和炎症因子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风险。同时,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骨质疏松等也与牙周炎息息相关。

环境因素。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错误、未使用牙线等会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长期吃甜食、黏性食物会增加细菌滋生与牙菌斑形成。吸烟会收缩牙龈血管,降低牙龈抵抗力,加速牙槽骨吸收,还会影响治疗效果。

牙周病的“治疗攻略”

基础治疗。先清除牙菌斑、牙结石,以便控制炎症,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牙线的方法,并认识到维护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可以使用超声波洁牙机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和色素,健康人每年应该进行1~2次;如果牙周探诊深度大于4mm,需要进行龈下刮治,促进牙周组织修复。

手术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如果仍有大于6毫米的牙周袋,则考虑手术治疗,比如: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牙周翻瓣术等,以进一步清除病变组织,利于牙周组织修复。

修复、正畸治疗。在牙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进行后续的修复工作,如松牙固定、制作牙周夹板,以及修复缺失牙(种植牙、固定桥等),以恢复功能和美观;对于因牙周病导致牙齿移位的患者,可以在牙周状况稳定后通过正畸排齐牙齿,有利于日常口腔清洁。

维护治疗。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无法“一劳永逸”,复发风险很高。因此,治疗后的长期维护至关重要。每3~6个月复查一次,检查口腔卫生情况、评估牙周状况、进行必要的洁治和刮治,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

全身健康,从齿开始

维护牙周健康不仅关乎牙齿存留,更是守护全身健康的重要环节。牙周病发病率高且容易被忽视,但并不是不可防治。认识其危害,了解其病因症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检查,可有效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及发展。另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告知医生自身情况,并关注口腔健康。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摒弃“老掉牙”的陈旧观念,重视这个被长期忽略的健康“杀手”,定期检查,及时干预,为自己和家人的全身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