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制剂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的核心治疗药物,其疗效直接取决于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下为常见吸入制剂类型、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常见吸入制剂类型及核心操作
临床常用吸入制剂主要分为4类,操作步骤各有差异,需严格遵循“先准备、再吸入、后清洁”的原则。
压力定量气雾剂(pMDI,如沙丁胺醇气雾剂)。适用场景: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临时改善气促。核心操作(4步)——摇匀:首次使用或久未使用(>1周)时,先向空气中按压2~3次“空喷”,再充分摇匀药罐(约10秒)。姿势:头略后仰,嘴唇含紧喷头(喷头对准咽喉部),保持口腔无异物。吸入: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压药罐释放药液,吸气后屏气5~10秒,再缓慢呼气。间隔:若需多喷,每次间隔30秒,喷后及时漱口并吐出(避免药物残留口腔引起声音嘶哑、鹅口疮)。
干粉吸入剂(DPI,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适用场景:长期控制哮喘/COPD,需患者主动吸气触发。核心操作(以“准纳器”为例)——准备:一手握外壳,另一手推动滑杆至“咔嗒”声,表明已备好1剂药。吸入:头直立,嘴唇紧密包裹吸嘴,快速用力深吸气(速度比pMDI更快),吸后屏气5~10秒。复位:吸入后关闭外壳,滑杆自动复位,无须摇晃或空喷。清洁:每月用干布擦拭吸嘴,禁止水洗(干粉遇水会结块失效)。
软雾吸入剂(SMI,如噻托溴铵软雾吸入剂)。适用场景:长效维持治疗,雾滴细小、持续时间长,吸收更充分。核心操作(3步)——准备:保持盖帽关闭,将透明基座向箭头方向旋转半圈,直至发出“咔嗒”声。吸入:打开盖帽,头略前倾,嘴唇含紧吸嘴,在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压剂量释放按钮,吸气后屏气5~10秒。清洁:每周用湿布或纸巾擦拭吸嘴内外即可,无须水洗。
雾化器(压缩/超声式)。适用场景:儿童、老年人或无法配合其他吸入装置者,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直接吸入肺部。核心操作——配药:按医嘱将药液(如布地奈德混悬液)加入雾化罐,可加适量生理盐水稀释(总量一般不超过4ml)。使用:连接电源,戴好面罩(紧贴口鼻,避免漏气),雾化时间约10~15分钟,至雾量明显减少为止。清洁:每次使用后,雾化罐、面罩用温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存放,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次。
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
误区1:“症状缓解就停药”。吸入制剂(尤其是长效控制药)需长期规律使用,擅自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急性加重。即使无症状,也应按医嘱坚持用药,调整剂量需咨询医生。
误区2:“不漱口也没关系”。含激素类的吸入剂(如布地奈德)若残留口腔,可能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或声音嘶哑。每次喷药后必须用清水漱口,漱口水吐出不咽下。
误区3:“装置过期/失效仍使用”。pMDI需注意“剩余剂量”:记录使用次数,达到说明书标注的总喷数后,即使仍有药液也应丢弃(药物浓度可能已不准确)。DPI开封后需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如30天),超过时间即使未用完也需更换。
特殊注意:吸入前需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影响药物吸收。急性发作时,优先使用快速缓解药(如沙丁胺醇pMDI),若1小时内使用超过3次仍无效,需立即就医。
吸入制剂的疗效“三分靠药,七分靠用”。使用前务必让医生或药师演示正确操作,定期复查时反馈使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方法。坚持规范用药、正确操作,才能有效控制呼吸道疾病,提高生活质量。